河蟹幼体的生长过程

2024-4-6 16:15|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0| 评论: 0

摘要:   幼体出膜先是卵膜破裂,原蚤状幼体头胸突出卵膜之外,借助两对颚足的摆动和腹部不停的扭动,挣脱卵膜约束,而在水中自由活动。恰在伴随出膜过程的同时,原蚤状幼体伸展背刺、额刺和舒展颚足刚毛等,变态为期蚤状 ...

  幼体出膜先是卵膜破裂,原蚤状幼体头胸突出卵膜之外,借助两对颚足的摆动和腹部不停的扭动,挣脱卵膜约束,而在水中自由活动。恰在伴随出膜过程的同时,原蚤状幼体伸展背刺、额刺和舒展颚足刚毛等,变态为期蚤状幼体。以往说“以背刺破卵膜,幼体出膜”是不正确的。背刺恰恰是破膜之后,在幼体脱膜过程中才形成的。背刺原基初是朝前,随后“起立”作180度转向,朝腹部方向伸展变粗,成为正常背刺,其时间仅为几秒钟。如果原蚤状幼体过早出膜,背刺和颚足刚毛等未能正常舒展,则幼体不具生活能力,在水中不久即死亡。

  在幼体出膜之际,为了有助于幼体脱离母体,怀卵蟹自身也做出相应的孵幼动作。怀卵蟹用步足爪尖撑地,将头胸部抬高,腹部不断地一开一闭,每分钟12次左右,腹肢内肢上的8团白绒球样的卵群随着腹肢内肢的舒张摆动,出膜的幼体趁产生的水流顺水而出,从此脱离母体而独立生活。怀卵蟹这一孵幼动作的全过程,通常需1-4小时完成。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温度有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发育速度愈快。在23-25℃恒温条件下只需20天左右,幼体即能孵化出膜;在10-18℃温度下则需1-2个月幼体才能孵化出膜。

  至第三期蚤状幼体

  河蟹幼体是通过几次显著的变态而发育长大的。幼体个体的增长和形态变化,都发生在每次蜕皮之后,因此,蜕皮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整个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3个阶段。蚤状幼体分5期,经5次蜕皮变态成为大眼幼体(即蟹苗)。

  河蟹养殖

  刚从卵孵出的幼体,外形并不像成体,而略像水蚤,故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近似球形,具1枚背刺,1枚额刺,2枚侧刺,1对复眼,2对触角,1对大领,2对小领和2对领足。腹部狭长,共6-7节,尾节分又。后期的蚤状幼体第三领足和5对胸足及腹肢也分期逐渐发育。蚤状幼体各期形态上的主要区别为:期至第五期蚤状幼体,其领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依次为4,6,8,10和12根,每变态1次增加2根刚毛;尾叉内侧缘的刚毛数依次为3,3,4,4和5对。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