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部地区多为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为增加农民渔业经济收入,琼中县渔业行政部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稻田套养泥鳅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海南中部地区多为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可用于开发水产养殖的土地资源缺乏。水稻田块以梯形结构为主,农业结构单一,渔业发展滞后。为增加农民渔业经济收入,琼中县渔业行政部门积极探索渔业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稻田套养泥鳅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及生态效益。现将稻田套养泥鳅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环境条件 田块大,地势平坦且连片,保水力好,无渗漏,灌溉用水有,易排灌,水质无污染,抗洪抗旱能力强,沙粘质土壤,日光照长,田间道畅通,管理便利。 二、准备工作 1、稻田工程设计 加宽加固田埂,田埂高出水面30-40cm,在稻田周边挖防洪沟。田块对称方向建排灌水口,且与鱼沟、鱼坑互通,可根据田块条件挖环形或十字形沟,沟宽35-40cm、深50cm以上,鱼坑深60-80cm,沟、坑所占面积不超过田块总面积的20%。 2、筛选品种 (1)稻种:茎杆坚硬,株型紧凑,叶片窄直不下披、抗倒伏、抗病力强; (2)泥鳅:养成个体规格大、生长速度快、易捕捉、产量高的台湾品种。 3、安装及检查进排水口 在进排水点设二道防逃口,安装可控防逃设施,各挖一个宽60cm、深50cm的小坑,以缓解进排水冲力。 三、苗种投放 1、放养密度与个体规格 可分为一次养成与标粗苗种两个类型,养成类型要求个体重10g以上,亩放养量30-50公斤;标粗类型每亩投放个体全长5cm以上,亩放养量15000-20000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苗种。 2、稻田耕种与苗种消毒 采取点播的扦秧方式,稻田按常规用量施足无机肥,秧苗返青后逐渐加深水位即可投苗,投苗时用浓度4%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以杀灭体表寄生虫及感染水霉。 3、投苗操作 投苗应选择睛天上午或傍晚前进行,回避高温及烈日天气,放苗时将稻田与装苗器水温调节相一致,进水口处先少量观察,无导常后方可全部投放。 四、饲养管理 1、安装杀虫灯 为防治水稻病虫害,按每10亩安装一台杀虫灯,诱杀水稻病虫害,为泥鳅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减少农药的使用。 2、田间施肥与晒田 避免持续烈日高温期进行,排放水时,田间水位不得低于鳅沟、坑水位。以使用无机肥为主,毎亩用量100-150kg或每亩施用尿素25kg左右,施放时,注意不要撒到沟、坑内;高温期应同时减少或停喂饵料,观察泥鳅是否缺氧,如有异常,应及时加注新水,加深水位。 3、农药使用 选用低毒品牌的农药,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洒,喷药时要避让鳅沟地带,为泥鳅的安全,次先喷洒田块的50%,第二次再喷洒其余部分,禁雨天前施药,施药期间注意鱼活动摄食情况。 4、洪、旱灾的防御 洪灾是山区梯田养鱼的主要威胁,台风暴雨季节要勤巡视,加高加固田埂,检查防逃设施,清除进排水口拦网及稻田防洪沟杂物,降低水位。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可视具体情况减少投喂量,要注意由于水位降低而引起泥鳅缺氧及引发其它损失。 5、防止敌害掠杀 在水稻生长早期及水稻收割后,由于撇阳杆叶较少或无撇杆叶,泥鳅容易受到白鹭等其它鸟类、水蛇的掠杀,为此应加高水位,在周边设置拦鸟网、驱赶鸟类,诱捕水蛇。 6、水位及水质调节 扦秧到分蘖期,为加快水稻生根分蘖,在能满足鳅鱼生存生长的情况下,以保持浅水位为主,此后逐渐加高水位,水稻、泥鰍生长需求。水的透明度要求在25-30cm,显黄绿色,若透明度高于30cm应及时加注新水,毎次加或换水不得超过原田水的二分之一。 7、饲料质量与投喂方法 个体重50g以下的粗蛋白质40%左右、日投饵率8-10%,个体重50g以上的可改投粗蛋白质28%以上的浮水膨化料、日投饵率2-5%。诱食时先将饵料分别撒在沟、坑内,逐渐驯化集中定点,毎天分两次投喂,水温高于30℃时应减少投饵量。 8、病害的防控 常见病害为水霉、赤皮病、车轮虫、小瓜虫、以防为主,毎月向沟、坑内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0-15kg或漂白粉1克/m3。 寄生虫类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用量分别为0.5g/m3和0.2g/m3。 五、捕捞 以标粗苗种为主的要先备好池子,捕捉前一天停喂饵料,将田水排至沟、坑平面,采取冲水的方法少量多次捕捉,也可用筛绢布制成小型拖网,不论采用何种作业方式应以不损伤鱼体为前提。捕捉时间应选择睛天上午9点或傍晚进行,严禁高温中午或闷热的天气作业。排干水后捕获的剩余部分要在流水处清洗污泥后方可放入暂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