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

2024-3-24 08:1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3| 评论: 0

摘要:   瓦氏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尝科,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喜欢游到上层觅食。该品种不仅环境适应性强,耐低温,耐低氧,抗病力 ...

  瓦氏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尝科,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喜欢游到上层觅食。该品种不仅环境适应性强,耐低温,耐低氧,抗病力强,食性杂,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是目前人工养殖的黄颡鱼鱼类中生长速度较快的一种。为适应市场需要,发展其商业化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来源。瓦氏黄颡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开展得较好,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广东省较少。佛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1年8月18日首次进行人工繁育试验,并获得成功。 亲鱼来源及培育 2001年5月初,从湖南洞庭湖直接收购性腺发育成熟的瓦氏黄颡鱼亲鱼,用运活鱼水车、充纯氧的方法运输。由于当时温度高,运输时间长,运回来的亲鱼伤残比较严重,待鱼体质恢复,原来已经成熟怀卵的亲鱼开始退化。6月初,有意识地进行催情,目的是促进其性腺再次发育成熟,使雌鱼怀卵。经过催情的亲鱼放到一口面积约2亩、水深1·5米,底部淤泥少且较平坦的池塘进行强化培育。专人管理,投喂蛋白质含量35%以上的颗粒饲料,每隔3—5天投喂野杂鱼糜,每日下午4:30—5:30投喂一次,投喂量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标准,一般为鱼体重的2%—5%,每10天左右时间换水一次,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中溶氧,并利用冲水刺激加速亲鱼的性腺发育。 催产孵化 1、产卵池 为2个正方形水泥池,面积6米×6米,深度为0·8米,出水口用50目筛网防逃,池上面搭建遮光网。原因是瓦氏黄颡鱼须避光孵化,否则受到紫外线直接照射会杀死受精卵或导致胚胎发育畸形。搭遮光网还有利于畏光的仔鱼栖息、摄食。 2、人工鱼巢 用棕榈片作瓦氏黄颡鱼鱼巢。先用10ppm的孔雀石绿浸泡24小时,然后在太阳下曝晒。在给亲鱼注射第二针催产剂之前,将总量80%的鱼巢沿池边四周铺设于池底,另外20%铺于其它地方,并且用砖块铁棒等固定好鱼巢。 3、亲鱼催产 当时根据佛山市气象台预测,8月中旬末为连续几天降雨降温天气。于是8月16日开始对亲鱼停食,17日抽水将亲鱼培育塘水位降低(因瓦氏黄颡鱼刮网起捕率较低),18日刮网捕捉亲鱼进箱,然后挑选亲鱼。选择标准:雌鱼有生殖孔和尿孔,繁殖季节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稍红突出。成熟的雌鱼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卵巢轮廓明显。雄鱼个体大,腹部不膨大,只有泄殖孔,为乳突状,其末端呈桃红色,但挤不出精液。经挑选,得108组,平均雌鱼每尾体重为110克,雄鱼为190克。8月18日22:30给亲鱼针注射鲢鳙脑垂体(PG),雌雄同剂量,采用5号针作背鳍基部注射,水温27℃。19日上午10:30(距针12小时),此时雌鱼腹部相当柔软,卵巢轮廓更为明显,这说明针已起作用。随后进行第二针注射,并将注射完毕的鱼配对分别放入两个池中。第二针采用地欧酮(DOM)+鱼用促排卵素(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种混合,且雌雄同剂量。 4、产卵孵化 亲鱼在注射第二针后11小时,即19日晚21:30左右,开始发情,1小时后达到高潮,可明显见到追逐狂游现象,随后沉入水底开始排卵受精,并分几次持续、间断产卵,卵粒分布不均匀,其中以池边,特别是池角及排水用铁框网纱周围较密集。水池壁也分散了卵粒。产卵时间较长,一直持续至天亮。 产卵完毕,要及时将亲鱼捞出,以免亲鱼饥饿吃食受精卵。检查产后亲鱼,催产率及产空率都很高,均达95%以上。但受精率较低,且很不均匀。受精率较高的约为80%,的不到10%。当时由于棚外面水温较高,超过30℃,不能进行流水孵化,只是用小气泵充气,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吸水膨胀后的卵径约为2毫米左右。 孵化水温在27—29℃之间,从受精卵到脱膜历时40小时。刚孵化出的仔鱼所带的卵黄囊较大,呈浅黄绿色,鱼体无色透明,全长约4·5—5·5毫米。待受精卵全部孵化完毕,及时将鱼巢连同坏卵取走,以免死卵腐化后破坏水质。随后将池水排掉80%,并重新注入前几天已准备好,经消毒沉淀、且水温一致的水。 鱼苗培育 水温在27—30·5℃之间,仔鱼自脱膜经过65小时左右,卵黄囊消失,体色慢慢变成黑褐色,并由原来聚集于池底边变成吸附于四周池壁边,仔鱼全长约7毫米左右,此时仔鱼开始摄食,可投喂饵料。刚开口的仔鱼投喂个体较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由于鱼苗个体小,所投的水蚤不能大,用40目的网布过滤;另外所投的量宁多勿少,以防鱼苗自残。仔鱼开口第5天,全长达12—14毫米,各鳍条明显分化形成,瓦氏黄颡鱼的体形轮廓清晰可见。由于换水条件受到限制,采用净水培育鱼苗。为了确保良好的水质,仔鱼开口前即加入光合细菌,之后每隔3—4天补充一次。整个培育过程没发现任何病害,鱼苗生长健壮。 8月30日,即开口第7天,瓦氏黄颡鱼鱼苗全长平均已达15毫米,大小较均匀,于是转至池塘中培育。由于瓦氏黄颡鱼无鳞片,稚鱼表皮又薄又细嫩,操作不慎非常容易伤害鱼苗,所以转池时要十分认真细致。可选80目以上,质地柔软,规格为2—3斗的尼龙池,两人配合操作,各分别站一头把斗池两条边拉直,其中一条边靠紧墙边,自底向上,慢慢把鱼苗赶入尼龙池中收集。这次共收集到的稚苗约10万尾。鱼苗下塘前先准备好培育塘:选择了一口底泥浅(20—30厘米),水深约1·4米,保水保肥,水源方便,水质好,面积为1·5亩的池塘。10日前(即瓦氏黄颡鱼催产时)即加满水,并全塘用茶麸、漂白粉及兴棉宝消毒,杀灭池中野杂鱼及敌害生物。待毒性消失后,施光合细菌及腐熟基肥培育水质。池塘配置了0·75千瓦的增氧机一台。 小结 1、瓦氏黄颡鱼一年多次成熟 6月初,经人工催情的瓦氏黄颡鱼,通过人工强化培育,7月初检查,大部分已经发育成熟。用挖卵器检查,大部分卵子已发育至Ⅳ期,这说明瓦氏黄颡鱼在广东的自然条件下,经人工强化培育,一个月左右时间可再次怀卵,当年可进行多次产卵。 2、产卵及受精 瓦氏黄颡鱼喜欢在泥边,尤其是池角较隐蔽的地方产卵。池角处的鱼巢重叠了许多卵粒,有的甚至互相堆积在一块,而池中间位置鱼巢卵粒分布则较少。所以采用自然产卵,人工鱼巢的设置应主要集中池底边,尤其是池角位置要多放。为了避免池角处鱼巢产卵过多,可能选用圆形或椭圆形产池较合适。 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受精率较低,主要原因:①温度偏高,产卵、孵化时水温为28—29℃;②没有流水产卵、孵化条件;③没严格挑选好亲鱼,尤其是雄鱼。成熟好的雄鱼,其生殖腺乳状突未端呈桃红色,而当时由于捕捉到的雄鱼不多,挑选时有部分未达标准。 3、水质 人工繁殖瓦氏黄颡鱼,用水量不大,有条件选用水温和水质都比较适宜且稳定的地下水作水源。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