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2024-3-24 08:15|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95| 评论: 0

摘要:   日本沼虾,又称青虾、河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青虾养殖业,至八十年代末才开始步入发展盛期。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

  日本沼虾,又称青虾、河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青虾养殖业,至八十年代末才开始步入发展盛期。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加上饲养管理方法尚欠科学,水质环境较差,导致近年来青虾病害蔓延扩大,常引发大面积死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黑鳃病 由弧状杆菌引起,主要是虾塘有机物过多,导致病菌繁生,感染虾体,造成组织病变,加之聚缩虫等寄生所致。饲料中Vc缺乏也是引起该病的原因之一。病虾鳃部先由红色、棕色变成黑色,有的头脑和腹甲侧面均有黑斑,鳃丝坏死,呼吸困难,虾体消瘦,流动停滞而死亡。濒死状态个体的鳃有粘连糜状,易脱落。病虾大多分布于塘四周浅滩脚处,水深20厘米以内,受惊反应较正常时迟缓,临死前侧卧状。 发现病变后可选用鱼虾宁0·3毫克/升全池泼洒一次,针对水质老化,第二天上午换水二分之一,下午以同浓度鱼虾宁再全池泼洒一次;内服按每2·5公斤饲料拌上土霉素3克,浅滩脚地投喂3天。每天上午一次为日投喂量的三分之一,傍晚一次为日投喂量的三分之二。外治内服同时进行,一般1—2天内死虾会明显减少。 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泼洒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发现真菌寄生,在饲料中加适量Vc或用氟哌酸、板兰根、病毒灵等药物拌饵喂虾,可预防该病发生。 蜕皮障碍症 为成虾生长期过程中不能蜕皮的现象,久不蜕皮的青虾体色呈褐色,无光泽,体表常有大量原生动物或藻类附生,甲壳较硬,表面粗糙,并有双层壳的感觉。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饵料和水中缺乏钙、铁等元素以及体表附有大量附着性生物。 该病常有发生,生产中可采取改良水质与底质、多喂新活饵料以及在饲料中添加1·5%的蜕皮促生长素,同时全池泼洒10毫克/升茶麸饼浸液或20毫克/升生石灰,即可防治。 纤毛虫病 该病主要由原生动物累枝虫、钟形虫、聚缩虫等大量寄生在青虾体表、附肢、眼和鳃上所致。其症状为虾体外观表现污物较多,长满黄褐色绒毛,病虾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 可采用0·6毫克/升的硫酸铜、3毫克/升的硫酸锌、3—4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或10—15毫克/升浓度的茶麸饼浸液全池泼洒,24小时后大量换水。 红体病 由弧菌属的病菌所引起。病虾躯体与附肢变红,触角微红或鲜红色。鳃部变黄或变浅红色。肝胰腺和心脏颜色变浅,轮廓不清,溃烂或萎缩。眼睛凹陷或脱落。该病流行季节为7—8月,发病急,死亡率高,即使发现后马上用药,仍会有不少病虾死亡。此病多因操作不慎引起,如虾体受伤、营养失调、高密度养殖、水质不良等都可诱发该病发生。 该病以预防为主,操作时动作要轻,带水作业,不可操作青虾肢体,不得将虾叠压、滚移。治疗时采用①1—2毫克/升土霉素和1毫克/升呋喃西林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3次。②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 黑斑病 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所引起。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和全单胞菌。发病初期病灶处呈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细菌腐蚀破坏了甲壳下面的组织,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病情严重的个体倒卧于池边,只有腹足和头胸甲在运动。 发病后,用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泼洒治疗。保持虾池水质良好,必要时施用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可预防该病发生。 霉菌病 由霉菌寄生引起,主要危害幼虾。病虾开始时在尾部及其附肢基部有不透明的小斑点,继续扩大,严重时遍及全身而致虾死亡。 累枝虫病 由累枝虫寄生引起。患病严重的虾,体表附有棉絮状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带柄的累枝虫。当水的硬度较大时,累枝虫会大量发生。累枝虫的蔓延还与水中存在较多的有机质和细菌有关。 发现此病,即大量换水,降低水的硬度,减少水中有机质和细菌的数量;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提高水温或换水,以促进虾变态蜕壳。 红鳃病 又称烂鳃病,主要由水质污染、霉菌感染等引起。病虾鳃部变肿,呈红色或黄,有糜烂现象。 防治方法为大量换水,每公斤饵料添加2克氯霉素或3克土霉素,制成药饵投喂5—7天,另用0·3—0·5毫克/升富氯或1—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 发展青虾养殖的疾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苗种上控制不同水系的苗种混杂,在技术管理上进行规范化,严防养殖自身污染而导致大规模病害的发生,严格掌握水质情况和饲养情况。加强对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同时在选用药物时应考虑安全健康,避免使用各种消毒剂和杀虫剂而引起软壳虾死亡和药物残留等事故发生。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