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脂肪肝,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描述以超过鱼类正常肝脂含量的过量肝脂积累为特征的生理性现象以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统称。根据肝脂积累所导致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后果,鱼类脂肪肝实际上应分为“脂肪肝”和“脂肪肝病”两种含义不同的表述方式。鱼类脂肪肝病,是当前世界,尤其是的人工养殖鱼类中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养殖鱼类脂肪肝病的危害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①降低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增加养殖成本;②降低免疫力和应激耐受性,增加对病害的敏感性和死亡率;③降低产品的感官品质,影响产品销售;④间接导致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影响食用安全性。 1.养殖鱼类脂肪肝的复杂成因 而当前养殖鱼类的所谓“脂肪肝”,决不是一个单纯的营养或者饲料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并且包含人类意志和自然规律深刻矛盾的复杂问题。养殖鱼类脂肪肝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营养与饲料的因素 不平衡的营养素搭配或者质量低劣的饲料是导致绝大部分养殖鱼类脂肪肝发生的首要因素。根据其诱发脂肪肝的原理不同,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过高的能量摄入;必须营养素缺乏;外源性与内源性的过氧化;饲料毒素的影响。 1.2环境因素 养殖水体环境对养殖鱼类脂肪肝的发生有诱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的污染。 1.3生理因素 鱼类自身的天然生理因素和行为习性也与能量代谢息息相关,不同的生理状况对机体的能量利用和肝脏脂肪沉积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鱼龄和性别是影响鱼类肝脏脂肪沉积的重要影响因子。 1.4物种因素 不同的鱼类对饲料营养素和能量的响应不同、对毒素和环境的耐受性不同,造成不同鱼种对于诱发脂肪肝的因素的敏感度和耐受度也有很大差别。 1.5遗传与突变因素 相关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在某些基因出现突变或者缺失后,鱼类就会出现典型的脂肪肝症状。 2.对养殖鱼类脂肪肝的思考 2.1养殖鱼类脂肪肝的鉴别与发生机制 鱼类脂肪肝的鉴定:在判断某种养殖鱼类是否患有脂肪肝或者脂肪肝病时,往往不能只凭借其肝体比、肝脏色泽、肝脏脂肪含量和肝脏组织学特征来下定论,还要辅以其他的生化甚至分子标记来进行综合判断。 营养型脂肪肝与非营养型脂肪肝:根据高等动物脂肪肝研究中提出的脂肪肝“两阶段”(two-hit)发展理论,以及对氧化应激在大部分脂肪肝病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的确定,综合哺乳动物脂肪肝发生机制与养殖鱼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部分养殖鱼类的脂肪肝从产生机制上可分为纯营养型脂肪肝与非营养型脂肪肝两大类。在非营养型脂肪肝中,又以氧化型脂肪肝为典型的类型。总结两种脂肪肝的生理表现异同和相互关系总结于表1和图2中,近年建立的草鱼复合型脂肪肝模型,基本总结了这类脂肪肝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图3)。 2.2养殖鱼类脂肪肝发生的必然性思考 养殖鱼类脂肪肝,其根源都是养殖鱼类机体代谢失衡的生理或病理表现,也是现有的鱼类生理机制无法适应外界对其施加的强制影响的必然后果。客观地来说,人类就是当前对于养殖鱼类施加外源影响的因素,而以集约化养殖、人工配合饲料为标志的现代水产养殖模式本身就是对养殖鱼类的外源强制影响。作为人类日益依赖的动物性食物,人类对食用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人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始终以促进养殖鱼类的快速生长、增加有限养殖空间内的养殖密度和扩大养殖规模作为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内容。 在这样的前提下,人类必然要求养殖鱼类摄食超过自然摄食能量水平的人工配合饲料,并生活在比自然环境窄小的水域中,以获得超过自然水平的高生长率和高产量。如果再考虑到国内客观存在的养殖环境的恶化、饲料原料的品质波动,以及养殖技术和养殖观念的落后等消极因素,养殖鱼类客观上始终处于一种被人为制造的多重应激状态中。这就是导致养殖鱼类能量摄入过剩、体内过氧化严重,从而诱发脂肪肝的根本原因。 2.3对待养殖鱼类脂肪肝现象的正确态度 脂肪肝并不完全是病症;不能苛求在当前简单解决脂肪肝。 3.结语 养殖鱼类的脂肪肝现象是机体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后的表观体现,类似于当前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都市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养殖鱼类脂肪肝的产生背景复杂多变,并伴随着人类意志与自然规律发生冲突的深刻矛盾。尽管在短期内很难解决养殖鱼类的脂肪肝问题,但是从长远看,从推广环保理念、改善水体质量、更深入地了解鱼类代谢机制各方面入手,形成绿色养殖模式、研发绿色环保饲料、建设绿色水产产业链,才是缓解和预防养殖鱼类脂肪肝的正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