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丹东地区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为生态养虾新技术。虾池混养文蛤一般亩产文蛤1500kg~2000kg左右,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一、池塘条件 对虾与文蛤混养的虾塘,应具备以下条件: 1.面积。虾塘长方形,以1.5亩~4亩为宜,太小效益不高,太大管理困难。池底设置的环沟面积要小于总面积的2/3,滩面面积大于1/3。 2.水源。水源要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 3.水深。1.5m~2.0m,有利于换水,更有利于增加文蛤生活空间及潜居密度。 4.底质。选择粗砂质底或泥沙质底的虾塘,适宜于文蛤栖息,又有利于文蛤生长。 二、混养方法 1.清塘与底质处理 文蛤的放养比虾苗的放养要早,清塘要及时。除常规清塘外,要注意池底的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一30cm,曝晒10天左右,然后再碾碎、耙平、靶细,使地质松软,便于文蛤潜居。有条件的池塘,可在底部再铺上一些细沙,更适于文蛤在池中混养。 2.文蛤苗种放养 (1)进水与肥水。清塘与底质处理工作结束,待滩面处理好及清塘药物残毒消失后,及时进水和肥水。进水分两次:初进水量为环沟水深20cm~30cm;施肥后再进水20cm~30cm。施肥量按环沟面积计算,每亩施有机肥1000kg,要施于环沟中且均匀。若肥力不足,可补充无机肥,但切忌施用氨水。进水时在闸门处设置6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 (2)放苗。施肥后十天左右,待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时,便可投放文蛤苗。一定要放养苗种的质量,苗种大小要整齐,均匀投放,严禁堆放。否则会因局部供氧不足及不能及时疏散下潜而死亡。苗种规格以2.0cm~2.5cm为宜。太小成活率低,且当年不能养成出售,会影响翌年的对虾生产。放苗量每亩为200kg-300kg。 文蛤放苗15天左右即可投放虾苗。在放对虾苗前,要检查一下文蛤的生长情况,并及时清除死蛤。对虾苗放养规格为1.0cm-1.5cm,每亩放养1.5万尾~3.0万尾。 三。日常管理 1.调节水温 文蛤在水温范围内均可生长,水温超过39℃会引起死亡。为此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水温变化,必要时要采取提高池塘的水位及加强换水来稳定和调节水温。 2.控制盐度 文蛤在海水盐度12.85%o~32%o范围内均能正常生活,盐度低于6.49‰时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大暴雨前应提高池塘水位。雨后池塘水易分层,应及时排掉池塘表层的低盐度水,以减少雨水影响池塘水盐度的变化。 3.水质调节 要参照水质调控指标进行,除温度和盐度外,尚有PH要保持在7.8~8.3;溶解氧保持在4mg/L~10mg/L;水中的绿藻、硅藻占主体。池塘水位:在放养虾苗初期为60cm左右,以后每10天左右加水10cm,待加到水位后视具体情况决定换水次数及换水量。 四、收获 1.起捕 对虾起捕比文蛤早,一般采用放水法起捕。文蛤壳长4cm以上即可收获,在自然海区养殖的文蛤需三年才能养成,而虾池混养文蛤两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不足商品规格的集中暂养,作为下年的苗种继续养成。起捕时排掉池水,人工翻池底,操作时要轻拿轻放,避免互相碰撞,文蛤的质量。 2.褪色 与对虾混养的文蛤,由于长期不干露,贝壳体表呈黑色,但对其肉质没有影响。为了褪去黑色,起捕后将文蛤冲洗干净,在阴凉处干露2天~3天,就会自然褪去黑色。也可选用无毒、无异味的弱氧化剂快速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