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白底板症的诊治与病因探讨

2023-12-20 07:5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48| 评论: 0

摘要:   中华鳖白底板病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100克以上的幼鳖、成鳖及亲鳖,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笔者在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某类型杀虫药与其它药物组方后,对治疗早、中、 ...
  中华鳖白底板病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100克以上的幼鳖、成鳖及亲鳖,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笔者在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某类型杀虫药与其它药物组方后,对治疗早、中、晚期中华鳖白底板病有良效。为此,笔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治疗实例进行归纳总结,供参考。
  一、病例及主要症状
   病例1:2004年5月中旬,福州湾边某鳖场有6池中华鳖出现停食,上午便捞出1500多只死鳖或垂死鳖。笔者5月16日中午前往诊治。其临床症状为:不时有鳖在水面直起身子,用上肢快速拍打水面,部分鳖沿池边努力地想爬离池塘。池水发黑、发臭。目检病死鳖:有的呈白底板症状,有的呈红底板症状。呈白底板症状者,水肿明显,腹甲呈苍白色,体表有的完好无损,有的溃疡。剖检发现体腔有大量腹水,土黄色,不凝固。肌肉几乎无血。肝脏土黄色或青灰色失血、腐朽易碎。病鳖胃中无食物,出现少量凝胶状褐色粘液。肠道苍白色,前肠(十二指肠附近)内壁出现溃疡点,有的形成穿孔。肠后段有红黑色血便。呈红底板症状者,口、鼻流血,从背腹方向用手挤压病鳖,可见血水从病鳖底板、皮肤、溃疡处渗出。剖检腹腔有大量血水,肝脏肿大,质脆,灰黄色或花斑状,血液稀薄。腮腺红肿,肠道溃疡,部分穿孔。养殖模式为沙底、塑料薄膜保温、锅炉加温,苗重100~200克。发病前日摄食量近3%,日换水3~5厘米。病程已有十几日,期间外用过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福尔马林、含氯消毒剂,内服过氟苯尼考、中药制剂、多种微生素等。疗效不明显。诊断结论:中后期中华鳖红、白底板并发症。即将出现大量死亡。
  病例2:2004年,福州某投资公司下属饲料厂租用本研究所实验基地鳗池养殖中华鳖。于7月下旬,鳖吃食量突然下降,少数鳖出现"白底板"疑似症状,无死亡。病鳖外观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容易被捕捉。剖检病鳖,发现血量减少;肝肿大,有出血现象,部分花肝;胃内无食物,但有较多黄褐色粘液;十二指肠附近出现茶褐色点状区域,将粘液刮开,可见浅表性溃疡点。鳖在发病前几日摄食异常旺盛。诊断结论:早期鳖白底板症。
  病例3:2006年8月5日,受福建省某饲料公司委托,笔者对福建南安某鳖场暴发的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诊治。该场总投苗量30万只,分大小两种规格分片饲养。大的规格在200~300克,小的在100~250克。发病前全场日摄食量在1000千克左右,至8月5日,日摄食量下降到不足500千克。大规格中华鳖于7月下旬首先出现白底症状。随后死亡量逐日上升,从8月3~5日,三天死亡量分别达到4000多只、5000多只、6000多只。小规格中华鳖亦有死亡加速趋势。病鳖身体浮肿,外观完好无损,体表光滑,只是腹甲无一丝血色,呈贫血症状,背甲稍微发青,个别伴有生殖器外露。剖检病死鳖,可见病鳖腹腔内有黄褐色血水,肌肉出血很少、甚至无血。肝脏土黄色或青灰色,肿大硬化。心脏粉红色,肺有较多的气泡。胃内无食物。肠道发白粘连,有大片表面覆盖有黄色污物的溃疡灶。病程已有十几日。期间曾内服氟苯尼考、人用胃药、抗病毒药物等,效果不好,死亡量逐日快速上升。诊断结论:大规格鳖处于后期白底板症:小规格鳖处于发展期白底板症。
  二、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
  病例1:治疗方案:彻底排干池水,冲洗池底,将不能潜入沙底的病死鳖捡除,并从其它未发病池取表层水。外用药为:A型杀虫药与强力霉素各5毫克/升于当日晚上9时左右全池遍洒。内服方案为:每千克饲料加A型杀虫药2克+强力霉素3克十三黄粉(煮沸半小时)5克+适量多种维生素,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治疗结果:至第二日晨,鳖的活动己恢复正常,并能吃食。之后连续内服药物三日,基本无死亡。
  病例2:治疗方案:单纯采用内服方案进行了治疗。方案为:每千克饲料加A型杀虫药2克+强力霉素3克十三黄粉(煮沸半小时)5克十适量多种维生素。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治疗结果:三日后,鳖摄食量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共死亡三只鳖。
  病例3:治疗方案:外用A型杀虫药5克/立方米全池遍洒,内服方案为:每千克饲料加A型杀虫药2克+强力霉素3克十三黄粉(煮沸半小时)5克十适量多种维生素,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治疗结果:三日后小规格鳖停止死亡,而大规格鳖整体死亡量由治疗前日死亡6000多只大幅度下降到不足700只,其中绝大多数死亡鳖集中在三口鳖池。于是对以上三池鳖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全池遍洒B型杀虫药3克/立方米,内服方案为:B型杀虫药2克+利福平3克+某抗真菌药物0.8克+适量多种维生素,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治疗结果:至第7日,完全治愈(注:A型杀虫药与B型杀虫药为同系物)。
  三、体会
  笔者诊治的三个典型病例均表现为鳖肠道溃疡,是典型的消化道并发症。病原首先在肠道形成溃疡进而侵入血液和其它器官组织,破坏红细胞和各种脏器,导致鳖免疫机能的丧失,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感染。因此引发鳖肠道溃疡的病原必是中华鳖白底板病的主要诱发病原。三个病例的治疗均表明A型杀虫药能快速有效消除鳖肠道的溃疡与穿孔现象,而该型杀虫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是能选择杀灭人、畜体内的某些纤毛虫,但是否能就此推断鳖白底板病的原发病原是纤毛虫,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由于该病原可能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不生长,因此众多学者通过细菌培养找不到该病原,从而也无从检测到它的存在。同时有迹象表明该病原可能具条件致病性,即正常情况下,它可能与其它菌群共生于鳖的肠道中而不致病,但如果出现应激反应、饲料品质下降、水质恶化等原因,造成鳖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该病原才表现出致病性。
  四、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1.预防 有迹象表明,造成鳖白底板症的原发病原可能是鳖肠道的长住者,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如出现应激,如分池、用药不当、饲料品质下降、池底有毒有害物太多、水质突变、菌群失调等原因,才转变为致病菌。因此,最佳的预防方法是在该病的多发季节,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不使用过期、变质饲料,并将投喂量控制在鳖饱食状态的七成左右。经常施用光合细菌、EM等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少用或不用药物。阶段性利用夜晚气温较低时,放干池水,将池底彻底冲洗干净。
  2.治疗 治疗时机掌握在鳖摄食出现异常时为佳。如错过该时机,鳖摄食出现下降或停食,此时应减料加药进行投喂,内服方案最好采用A型杀虫药与一种或两种抗生素进行联用,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一般情况下,如果池塘水质控制得好,单纯采用上述内服方法,3~5日便可收到良效。
  所谓疗效出现反复,指的是在用药后病症首先出现好转,但不彻底,随后死亡又快速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后期鳖白底板病的治疗中经常出现,有些业者往往认为前套治疗方案无效,其实不然:由于此时的鳖呈混合感染,其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病菌,如多种病毒、多种细菌、多种真菌存在,一套治疗措施实施后,由于对其敏感的病原被快速杀灭,鳖于是出现好转现象,但对该药方不敏感的病原此时却在加速繁殖,形成新的优势种群,于是死亡量又重新上升。因此一旦发现鳖死亡量降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反弹现象,此时应果断调整用药方案,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药物的调整原则非常关键与复杂,必须具备较深的药理与病理知识。
  笔者建议的治疗方案为:对于有条件的鳖场,如条件允许,应于晚上气温低时放干池水,彻底冲洗池底,捡除不能潜底的病死鳖,灌入干净池水,全池遍洒A型杀虫药5克/立方米与合适浓度的广谱抗生素。内服方案采用A型杀虫药与一种或两种抗生素进行联用,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每日投喂两次。三日后如疗效反复,则外用B型杀虫药3克/立方米,全池遍洒;内服药则采用B型杀虫药2克十适量抗真菌药物治疗。总之,中华鳖白底板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发现及时,用药合理,死亡量完全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