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预防措施

2023-12-20 05:0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00| 评论: 0

摘要:   鱼类栖息在水中,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又不易被人们觉察,一旦生了病,难以及时和正确地诊断,治疗也有一定的困难,严重者常常会引起大批死亡,即使生病不死亡也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因此,在鱼类养殖生产中,鱼 ...
  鱼类栖息在水中,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又 不易被人们觉察,一旦生了病,难以及时和正确地诊断,治疗也有一定的困难,严重者常常会引起大批死亡,即使生病不死亡也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因此,在鱼类养殖生产中,鱼病的预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实践证明,预防工作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防重于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或杜绝鱼病发生,保证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1、彻底清塘 
  池塘是鱼类栖息的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彻底清塘。这是预防鱼病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彻底清塘包括修整鱼池和药物清塘两个方面。休整鱼池是在冬季将鱼水排干,清除过多的塘底淤泥,让阳光暴晒和冰冻,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塘底淤泥可用来加固池塘堤埂和作农田肥料。药物清塘一般是在放鱼之前进行,其目的是除野和消灭病原体。常用的清塘药物有下列几种: 
  (1)生石灰清塘:生石灰清塘有干池清塘和带水清塘两种方法。干池清塘是先将池水排干,或留水6~9厘米,每公顷用生石灰750~1125千克,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潭,将生石灰放入进行乳化,不等冷却立即均匀泼洒全池。清塘后一般经7~8天药力消失,即可放鱼。带水清塘是用于排水困难或原池水排出后又无法补入新水的池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用1875~1950千克,通常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或水缸中溶化后立即遍洒全池。 
  生产实践证明,生石灰清塘防病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清塘药物。其优点是:①能杀死池中的野杂鱼类、蛙卵、蝌蚪、水生昆虫、椎实螺、蚂蝗、虾、蟹、青泥苔、病菌、寄生虫以及一些根浅茎软的水生殖物;②能澄清池水,使悬浮的胶状有机质等胶结沉淀,并能使池泥矿化,分解和释放出淤泥中及其吸附的氮、鳞、钾等元素,使水质变肥;③生石灰遇水变成氢氧化钙后,又吸收二氧化碳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使淤泥成疏松结构,从而改善底泥的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还能保持水的PH值稳定,使其始终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的生活。钙本身又为绿色植物和动物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施用石灰还能起直接的施肥作用。 
  (2)漂白粉清塘: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其用量按每立方米水体20克,即每公顷平均水深1米其用量为202。5千克。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全池泼洒,泼完后再用船或竹竿在池内搅动,使药物在水中均匀分布。下药后一般4~5天药力即完全消失。漂白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并能杀灭野杂鱼类、蝌蚪、水生昆虫和蛳螺等。 
  (3)茶饼清塘:茶饼又名茶粕。每公顷平均水深1米,用量为600~750千克。先将茶饼捣成小块,然后放在粉碎机中打成粉末。在气温高的晴天,放入木桶中加水调匀,全池遍洒,清塘后6~7天药力消失。 
  茶饼是山茶科植物的果实炸油后所剩的渣滓,含有皂素,是一种溶血性毒素,能杀死野生杂鱼、蛙卵、蝌蚪、螺蛳、河蚌和一部分水生昆虫,而对杀灭细菌和寄生虫的作用不大,防病效果差,但有改良水质和施肥的作用。 
  (4)氨水清塘:氨水是一种液体氮肥,含氮16%~25%,是一种碱性溶液,PH值为11。2,不仅能起到鱼池施放基肥的作用,又能杀灭野杂鱼和杀菌虫的效果,但不能杀灭螺蛳。 
清塘时将池水排干或留水深6~9厘米,然后每亩用氨水12~13千克,加水后均匀泼洒全池,清塘4~5天,即可加水放鱼。 
  2、药物预防措施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药物预防,是防止鱼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药物预防措施包括鱼体消毒、食场消毒、饵料消毒等几个方面。 
  (1)鱼体消毒:生产实践证明,即使健康的鱼,也会难免带有病菌和寄生虫。清塘消毒过的鱼池,若放养未经消毒处理的鱼种,就又把病原体带进塘去,当条件适宜时,就会大量繁殖起来,因此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预防鱼病的发生,消毒的方法主要是药液浸洗鱼病的预防措施 
  鱼体,将鱼放在较高浓度的药液中,经过短时间的浸澡,杀死鱼体上的病原体。浸洗时间的长短,依鱼的种类、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水温高低等情况灵活掌握。浸洗可在木桶、水缸、船舱、帆布篓中进行,如鱼数过多,可在敞口网箱内进行,外面套一层塑料薄膜。以免药物散失。测量好箱内的水体积,按规定浓度称取药物,加溶化后,均匀地泼入箱中,浸洗一定时间后,将网箱的一边压入水中,让鱼自动游入池内或捞起运走。鱼体消毒的常用药物及方法见表1。可根据鱼体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表中各种药物。 
  (2)饵料消毒:病原体往往能从饵料中带入,因此,投放的饵料必须新鲜、洁净,最好能经过消毒。投喂动物饵料如螺蛳等,用清水洗净,选取鲜活的投喂。投喂植物性饵料如水草,可在百万分之六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后投喂。商品饵料质量要好,发霉变质的不能投喂。施用的粪肥要经过发酵处理。 
  (3)食场消毒:食场是鱼类摄食的场所,吃剩的残渣,在池水中腐败分解,为病原菌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因此除每天要清除饵料残渣外,在鱼病流行季节,每隔1~2周,在鱼吃食后,用漂白粉消毒1次,其用量为250克,将漂白粉溶化在12。5~15千克的水中,然后泼洒在食场周围水面上,每天1次,连续3天。食场消毒还可以用漂白粉挂篓和硫酸铜挂袋。一般悬挂3~6只,,每篓(竹篓)装漂白粉0。1千克;每袋装硫酸铜0。1千克,硫酸亚铁40克,使药物逐渐向水中溶解,并保证一定的浓度。当鱼进入食场摄食时,就能把鱼体表及鳃上的病虫、菌杀死,达到防病的目的。一般连挂3天,每天换药1次。为了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鱼不来吃食;过低,杀不死病原体,所以在第一次挂篓或挂袋后,应细心观察,看鱼能否来吃食,若不来吃食,表明药物浓度太大,应减少向池心一边所挂的袋数(或篓数),至袋中的药物还没有溶完而鱼肯来吃食为宜。 
  ②为了保证鱼能来吃食,在用药期间应选喂鱼最喜食的饵料,而且比平时投喂量少些,同时尽量避免在池内,特别是食场区域动网捕鱼,以保证池鱼每天都能正常地来食场摄食。 
  ③盛药容器不能使药物溶解过快,否则迟来的吃食的鱼因药物很快溶完而未受到消毒,同时鱼每次留在食场的时间很短,一次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需经多次往来才能全部杀灭。 
  (4)工具消毒:养鱼用的各种工具,最好能做到分开使用,如果这样做有困难,也要把在发病池用过的各种工具经消毒处理后再使用,以免将病原体从一个池塘带到另一个池塘,引起流行病的爆发。工具消毒的方法:一般大型网具每次用完洗净后。可在阳光下晒干后再用;小型工具如鱼筛、捞网、捆箱等可用百万分之十的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木制工具可用5%漂白粉溶液洗刷或用生石灰水浸泡洗净后再用。 
  (5)药物全池泼洒:大多数鱼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在鱼病流行季节前,定期(每半月一次)用药物全池遍洒,有较好的防病效果。选用的药物种类及浓度与治疗鱼病时相同。一般常用的全池泼洒药物有漂白粉(1毫克/千克)、生石灰(15~20千克)、敌百虫(0。2~0。5毫克/千克)及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二者比例为5:2,浓度为0。75毫克/千克),三氯异氢尿酸(0。1~0。3毫克/千克)及二氯异氢尿酸钠((0。3~0。5毫克/千克)等。 
  (6)投喂药饵:有些鱼病需通过投喂药饵来预防。用药的种类、药量及次数与治疗相同。制作药饵时应选择鱼喜食的饵料,粘性不够,需加粘合剂,以免遇水后 不久即散失。根据池中鱼的规格,制成大小适口的药饵投喂。 
  3、科学的饲养管理 
  鱼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的好坏有直接关系。鱼生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管理措施和水体环境状况。因此,只有加强饲养管理,掌握科学投饵,改善水体环境,注意操作,才能收到使鱼少生病或不生病的效果。 
  (1)合理的混养、密养:在鱼类养殖生产中,适宜的混养、密养,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也是预防鱼病的措施之一。混养比例 不当或密度过大,都容易使鱼雷感染各种疾病。因此,混养比例和放养密度应根据鱼的种类、大小、鱼池条件、水质、饵料供应及饲养管理方法等决定。 
  (3)改善水体环境:鱼生活在水中,水体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与否。在良好的水体环境条件中,鱼类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抵抗力高,反之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水质变化,发现水质转坏,及时采取注水、换水或泼洒生石灰(255~300千克/公顷)等措施,改善水体环境。 
  (4)注意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在水体环境中存在着病菌和寄生虫,当操作不小心,鱼体受伤时,就会受到病菌和寄生虫的侵袭,如鱼体受伤易患水霉病和赤皮病等。因此,在拉网、放养、并运输等过程中,操作必须细心,以免鱼体受伤,感染疾病。 
  (5)加强日常管理:加强日常管理是养好鱼的关键。要勤巡塘,勤检查,一般每天早、中、晚巡  塘,尤其是阴闷恶劣天气和暴雨后的早晨更为重要,巡塘时要注意观察鱼类有无浮头和水质变化情况。经常铲除塘边杂草,消灭各种敌害,及时捞除残饵及死鱼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4、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常可见到一些发病严重的鱼池,大多数鱼患病死亡,而存活下来的鱼往往都长得很好,这表明鱼体的抗病能力与同种鱼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达到预防和消除某些鱼病,就可以利用这种个体差异,有计划地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是预防鱼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5、人工免疫预防 
  利用免疫学来预防疾病,在兽医领域中早已大量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鱼类免疫学方面,国内外鱼病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已 生产上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我国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性鱼病)采用灭活疫苗注射,是目前有效的防治方法。又如我国草鱼传染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的脏器疫苗(又称土法疫苗)的免疫技术措施,能使草鱼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对鲑鳟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国内外鱼病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疫苗浸泡或腹腔注射,均能使鱼体产生抗病力。由此可见,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人工免疫,是防治鱼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