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库鱼种的放养上要做到:“因水放鱼,合理密养。”水库养鱼的特点是:鱼类的生长全部或主要依靠水体的天然饲料。因此,必须认真研究饲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合理放养,使水体的饲料资源全面又合理地转化为鱼产品,从而获得尽可能高的鱼产量。合理放养密度就是“因水放鱼”,要求鱼类的品种、规格、密度等指标同水库的天然饲料资源相适应,既能充分利用饲料资源,又不影响天然饲料维持再生产。 首先,要正确估计水库养鱼面积。在生产上,一般根据常年平均水位时的面积作为养鱼水面。尤以历年6-10月份的水面面积计算放养量切合实际。因为1-5月份,刚投放鱼种,鱼体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饲料和空间均能满足鱼种的生长要求;11-12月份,鱼类的个体虽然较大,但由于水温降低,鱼类的代谢水平也随着降低,摄食强度减弱,而且陆续起捕成鱼,饲料和水体对鱼类生长的制约作用并不明显。而6-10月份,水温升高,鱼类活动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摄食较多,鱼体生长较快,如放养密度过大,天然饲料和水体同鱼类生长的矛盾就会突出;反之,则会浪费水体的生产力。因此,依据这段时间的水库面积制定放养量是比较适宜的。 其次,是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在决定放养鱼类的品种时,要选择其食性与水体饲料资源相适应的品种。多数水库的天然饲料构成以浮游生物为主,还有较多的外源性有机碎屑和细菌,底栖动物和水草的生物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以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适当搭配草食性鱼类。按目前情况来看,以选择鲢、鳙鱼作为主要放养对象较适宜。为了合理地利用水层和饲料资源,还应该搭配其他不与主养品种争饲料的混养品种。在建库初期?旱草和水草资源丰富,可适当多养草鱼、团头鲂等革食性鱼类;水库中的底栖动物可适当搭配些鲤、鲫鱼类来利用。还可以混养细鳞斜颔鲴等经济鱼类。由于各水库的自然条件不同,各种鱼类搭配比例,必须因地、因水制宜,并逐年加以调整。鳙鱼比鲢鱼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回捕率高,因此应多放些。一般鳙鱼占总放养量的50%-60%,鲢鱼占20%-40%,草、鲂、鲤、鲫鱼等共占10%-20%。水质经常混浊的水库,鲢、鳙鱼的搭配可各一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