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疾病的预防

2024-3-4 17:03|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36| 评论: 0

摘要:   鱼病预防是搞好鱼类养殖生产和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正确的诊断较困难,治疗也较麻烦。内服药一般只能由鱼主动吃入,当病较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 ...

  鱼病预防是搞好鱼类养殖生产和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正确的诊断较困难,治疗也较麻烦。内服药一般只能由鱼主动吃入,当病较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药,也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遍洒及浸洗的方法,这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于使用。因此,防病工作在养鱼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鱼病工作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鱼类因病死亡的损失,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我国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独特的“四定四消”的有效预防措施,使养殖鱼类的发病率大为降低。预防工作中必须全面注意所有一切能引起鱼病发生和传播的因素。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因,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又要提高鱼体的抗病力,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防期的防病效果。

  一、改善养殖环境条件

  良好的水域不但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因此,根据饲养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习性,对养鱼池塘进行必要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从池塘的面积、水深、底质及其周围环境和水的排灌等方面着手,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这样既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又能使鱼少生病或不生病。

  在建设养殖场之前,应对供水环境作详细的调查。要求水源充足、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水的理化特性适合鱼类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当发现水源不适宜时,应另找水源或将其中有毒物质及病原清除后使用。

  在设计进、排水系统时,应使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即各个鱼池应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得到抽需的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放到总的排水沟里,而不是排放到相邻的鱼池,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水流而把病原传播到另一个池塘中可能性。在建塘的设计中应考虑到蓄水池的建立,从湖泊或水库引进的水,应先在蓄水池中自行净化,沉淀或进行消毒后再引入鱼池,就能防止病原体随水源进入养鱼池中。

  (一)池塘清整

  池塘是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鱼类病原体的贮藏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彻底清塘。通常所说的彻底清塘,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清整池塘;二是药物清塘。都是改善环境条件,清除敌害生物,消灭病原体的有效措施。

  1、干塘清塘

  每年冬天捕鱼后,排干池水,挖去一层池底污泥。然后白天让太阳暴晒,晚上冰冻一星期左右,可以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营养盐类,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消除池边滩脚上杂草,从而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等产卵的场所。

  2、药物清塘

  常用的清塘药物较多,这里仅介绍我省常用的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的用法和作用。

  (1)生石灰清塘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池清塘,先将池水放干,或留水6― 9厘米 ,每亩用生石灰50― 60千克 ,视塘底污泥多少而增减石灰用量。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坑把生石灰放入使其溶化,不等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第二天早晨用长柄泥耙搅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清塘后一般经7―8天药力消失后,即可放鱼。生石灰清塘持,经数小时即能杀灭野杂鱼类、蝌蚪、水生昆虫、椎实螺、虾、蟹、青泥苔、病菌、寄生虫及其卵。干塘清塘后,当重新注入时,应采取过滤措施,避免野杂鱼类和病虫害随水进入塘内。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