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科鱼类的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2024-3-2 12:10|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210| 评论: 0

摘要:   (一)病原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大小为65--75×1 50 1 90纳米。一端圆形,一端平直,呈枪弹形。含单链的rna。不耐热,在脱氯水中22.6℃+24小时内感染力失去90%,12. 2c约5天失 ...

  (一)病原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 (lnfeci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属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大小为65--75×1 50 1 90纳米。一端圆形,一端平直,呈枪弹形。含单链的rna。不耐热,在脱氯水中22.6℃+24小时内感染力失去90%,12. 2c约5天失去90%。在40c以下较稳定。ph6-8的范围内较稳定,5以f或9以上迅速失活。ihnv在数种鱼类细胞系上都可生长,例如rtg-2,chse-214,fhm’,ste-137**,sse 5**等,培养适温为13-18℃,上限为20℃,下限为4c,培养48小时后出现cpe,从第6天开始细胞变圆呈葡萄状,并从容器壁上脱落。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ihn主要侵害刚孵出的鱼苗和小鱼种,往往突然发生大批死亡。病鱼游动迟钝,有时沉至池底,旋转活动,有时随水流漂浮至下游后死亡。死前鱼体变黑,鳍基出血,鳃褪色,肛门悬垂着较粗的、不透明的、粘液状的粪便(图1 2)。小型的鱼往往体侧肌肉出血,多呈“v”字形。较慢性的病鱼,腹部膨胀,眼球突出。解剖观察,腹腔积水,内脏通常贫血褪色。较大的鱼胃中有乳白色液体,肠出血,有淡黄色混有血液的液体。病理变化主要是前肾和脾脏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壁的固有层的颗粒细胞坏死。严重者,肾小管、肝脏和胰脏也局部坏死。病变组织的细胞质内有包涵体。

  (三)流行情况ihn广泛流行于美国和日本,1985年传入东北地区,欧洲的法国和意大利在80年代也有报道。

  该病主要危害虹鳟、红大麻哈鱼、大鳞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和当年鱼种。2个月龄以下的鱼苗在水温loc左右死亡率可达,2-6个月龄的鱼种死亡率在50%以上,再大一些的鱼约为10%左右。近来发现体重70-100克的鱼也有发病。

  发病水温为4-13c,而8-10℃时发病率,15℃以上停止发病。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