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鱼池的清塘、消毒基本原理和方法与鱼类苗、种池相同。不过根据食用鱼池的特点,在选药种类、药物用量、清塘时间与频率和其他有关方面有所差别。 食用鱼放养的鱼种一般除了本池套养和因达不到上市规格个体留塘、翌年继续饲养外,部分来自一龄或二龄鱼种池出塘的鱼种,总体鱼种规格较大,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所以生产上,人们对食用鱼池的清塘,不及鱼类苗、种池重视,加之食用鱼销售往往因多种原因,拖的时间较长,或留塘鱼种换池暂养不具备清塘条件,故年复一年转养,造成野杂鱼类、螺、蚌等直接和间接敌害增加,鱼病流行严重,降低了食用鱼饲养效果。因此,根据食用鱼池的特点彻底清塘十分必要。 凡经10年以上养鱼的食用鱼池,一般池底淤泥较厚,池塘生产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水体缩小,耗氧增加,鱼病增多,池坡坍塌。 因此,清塘的步是清淤和护坡,或将两者结合起来,即用淤修坡。这是一项劳动量较大和需要一定投资的措施。如果每年利用泥浆泵或清淤船(带水清淤)适当分解清淤和修坡或部分实施,往往易于办成。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为了科学养鱼和成为稳定发展的企业,已有相当多的养殖者,利用水泥、砖石护坡和机械清淤,使池塘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食用鱼池药物清塘主选药是生石灰。干池清塘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每年秋末冬初食用鱼出塘销售后,用塘中余水将生石灰熟化并化成石灰浆,趁热将池底、池坡都泼到,第二或第三天翻动底泥,并曝晒7天左右,以增果。食用鱼池清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劳动量大。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力争每年清整1次,至少隔年应彻底清整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