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水质调控技术是建立在池塘生态学的基础上,通过鱼池水质周年和季节比变化规律,并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对水质变化的具体观测下进行综合人工调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冠水处在相对静态,水质清澈或保持夏、秋季遗留具有一定肥度(一定浮游生物)的水供鱼越冬。此时的水质调控方法是清塘消毒、施基肥,为翌年鱼类饲养打好水质基础。 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份)水温又不断下降。这两个季节及其交替,水温在15℃~25℃或略高的水平上来回波动,同时昼夜温差较大,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好,水质处在良性变动中。根据主养鱼类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质。所以这两个交替季节是一年中鱼类生长快和较快的季节,同样也是鱼类疾病和敌害生物易于生长、传播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人新水,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鱼病。其中调控水质尤为重要。 夏季7~8月间,水温高,经常在30℃左右波动,并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差,严重时,甚至处于静止状态,水体上下的水温、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层现象明显,池塘生态条件很差。加之通过春季鱼类快速生长,池塘载鱼量增加,池塘营养盐类减少,甚至缺乏,特别是缺磷严重。所以此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质、水色。 一旦遇上天气突变(气压低,闷热天,雷暴雨),打破池水静止状态,水体上、下剧烈交换,水质极度恶化,极易发生鱼类浮头、严重浮头直至泛塘,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高温季节亚需人工调控水质。 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 第二,经常注人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 第三,用好增氧机搅动水层。特别是天气剧烈变化前后进行池塘增氧,防止鱼类严重浮头和泛塘。对于蓝绿色和砖红色水,采取大量换水、搅动水体增氧,必要时,局部用硫酸铜或络合碘等药杀浮游动物,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综合方法进行调控。 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采取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对于乳白色水,采用杀虫剂药杀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他营养素,则采取施用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 此外,对于某些食用鱼池,由于鱼种放养不合理,如放养鲢鱼、鳙鱼密度太大,对池塘浮游生物强度滤食,尽管施肥,浮游生物仍难以繁殖、生长。故此时应轮捕鲢鱼、鳙鱼,减少其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