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通过对集约化养殖中暗纹东方常见寄生虫进行的调查,观察到7种常见寄生虫。对这些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暗纹东方;寄生虫; ...
  摘 要: 通过对集约化养殖中暗纹东方  常见寄生虫进行的调查,观察到7种常见寄生虫。 对这些寄生虫所引起  的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 暗纹东方 ; 寄生虫; 寄生虫病; 调查; 防治
  河鱼种繁多,广义上讲,亚目中所有种类统称河,但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一  类具剧毒,却味道鲜美的经济品种。如红鳍东方、假睛东方、暗纹东方、菊黄东方等东方属的  常见种类。河是一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在我国东方属鱼类的地理分布很广,主要在黄海、渤  海、东海和南海及与其相邻的江河湖泊中。因其特  殊的营养和医用价值,使河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天然捕捞量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上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酷鱼滥捕使河自然渔业资源锐减。  在此条件下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各地相继开展河人工繁殖的研究,且技术日臻成熟,这促使河集约化  养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适应淡水养殖的暗  纹东方品种,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很快,  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各地的养殖模式看,主要以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集约化  养殖为主。集约化养殖中常见寄生虫有多子小瓜虫、年轮  虫、指环虫、异沟虫、杯体虫、聚缩虫和斜管虫。 由其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给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课题组通过对上海、江苏等地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进行跟踪研究,对患病鱼进行了寄生虫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了部分寄生虫病的组织病理,并对上述寄生虫病进行了预防和治疗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规模化人工养殖暗纹东方的寄生  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1 多子小瓜虫及白点病    
  1.1 多子小瓜虫   
  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属纤毛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是一种大型的原生动物,体为卵园  形,体内具有大小核各1,有伸缩泡,胞口在体前端,  除胞口外体披等长而分布均匀的纤毛,口纤毛作 “6”字形排列。显微镜观察显示,成虫期体为卵圆形、球形,乳白色,大小为0.3~0.8mm×0.35~0.5mm, 虫体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不停转动,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体中部有1个马蹄形大核,紧贴于大核之上的球状小核(图1)。胞质内常  有大量食物粒和许多小的伸缩泡。幼虫期体呈卵形  或椭圆形,大小为33~54μm×19~32μm,前端尖,后端钝圆,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椭圆形或  卵形,体前端有1个大伸缩泡。包囊期呈圆形或椭  圆形,白色透明,大小0.329~0.98mm×0.276~0.722 mm,虫体包被一层胶质膜(图2)。      
  生活史中无需中间寄主,靠胞囊及幼虫传播。当胞囊内的虫体胞口消失,马蹄形的大核变为圆形  或卵形后,2~3h囊内虫体开始连续等分分裂,水温  在15~20℃时从胞囊开始形成幼虫,23~25h后破囊而出,再次感染鱼体。幼虫钻入鱼体上皮细胞或  鳃间组织,刺激上皮细胞而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发育为成虫离开宿主,形成胞囊。
  1.2 白点病及病理观察   
  白点病(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该虫从南至北各地均有分布,它对寄主的种类、大小和年龄无严格选择性。一般流行于初春和冬末,水温在15~25℃,特别在养殖密度和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更易  传染暴发。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暗纹东方的鳃、皮肤、鳍、口腔、鼻、眼角等处。患病鱼体表现为食欲减退,严重时不吃食;游泳迟钝,常沿池壁快速游动,或头上尾下地斜着身体与池壁摩擦。当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体表覆  盖一层白色粘液。发病高峰期肉眼可见鱼体有白色小点状囊泡,因此又称为白点病。此病感染性强,扩散迅速,部分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常引起鱼苗或鱼种大批死亡。近年来,由于温室高密度养殖,此病也偶见于盛夏季节暴发,这可能与环境协迫等  因子有关。病理检查发现,多子小瓜虫寄生虫可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如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粘液增多,虫体周围的鳃片上皮细胞增生,局部肿胀坏死,鳃小片变性,血管充血,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多子小瓜虫侵入皮肤引起上皮组织增生,并可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     
  1.3 小瓜虫病的预防和治理    
  冬末春初在养殖过程中,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容  易发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做好  预治工作:第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  境,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鱼种放养前应彻底做好清  淤工作,并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和清塘;第2,在鱼种放入养殖池前应做好检疫工作,如发现有多子小瓜虫寄生可用200×10 -6 ~250×10 -6 的冰醋酸  药浴15分钟。发病之后也可参考此法处理;第3,在发病高峰期,可施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控  制池水的有机物含量,以缓解多子小瓜虫的暴发;第4,当发现有少量小瓜虫时,可采用升高水温至30℃  左右,保持2~3天的方法,使小瓜虫自行脱落; 第5,使用烟碱可以有效地治疗该病。(对于多子小瓜  虫的治疗习惯上使用硝酸亚汞和孔雀石绿,但因这类药物能引起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农业部已明令禁止使用。)   
  2 车轮虫及车轮虫病    
  2.1 车轮虫    
  车轮虫隶属缘毛目,游动亚目,壶形科,车轮虫属( Trichodina Ehrenbeag,1830)。虫体  大小约20~40μm,虫体隆起为口面,相对凹入面为反口面。口面有1口沟,两面侧各有1排纤毛,有大小核各1个。反口面环生1圈较长的纤毛,齿环和辐线环是反口面最显著的构造。车轮虫以车轮  般旋转方式运动(图3)。   
         
  车轮虫的生殖方式为二分裂和接合生殖。在温度22~29℃时,虫体24小时为分裂、成熟1个周  期。18小时以后开始分裂,接合生殖时两个个体进行小核各半交换。    
  2.2 车轮虫病及组织病理观察能引起车轮虫病的车轮虫约有10多种。车轮虫主要寄生在暗纹东  方的体表及鳃组织上,在其鼻孔中也有发现。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4~7月为发病高峰期。当车轮虫少量寄生时,鱼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苗种的呼吸困难而大批死亡。对于鱼种和成  鱼会造成鳃组织损伤,引起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车轮虫在水中可生活1~2天,以直接接触方式传播,也可依靠一些传染媒价传播,离开鱼体的车轮虫  能在水中游泳,转移宿主。车轮虫可引起寄生部位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尤其是体表和鳃部粘液增多、红肿及机械损伤,常引起细菌性烂鳃和烂尾并发症。当车轮虫感染达到一定数量度时,鱼体逐渐消瘦,体表色素变淡呈灰黑色,离群独游,食欲不振,经常在池底,池壁摩擦体表,呼吸困难,直至最后死亡。取鳃小片镜检可见车轮虫体周边纤毛做旋转状运动,严重破坏鳃组织,使其腐烂,软骨外露,甚至引起宿主死亡。病理检查发现被寄生部位上皮细胞及  粘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鳃丝毛细血管充血,大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2.3 车轮虫病的预防和治理 
  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延续阴雨天气等因素容易引起车轮虫病的暴发。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调节好水质,确定适当的放养密度,保持食物均衡,并认真做好养殖水体及工具的消毒工作。在发现车轮虫寄生时可以下列方法治理: 第1,水深1m,667m2水面,使用苦楝树枝叶30g煮水全池泼洒;第2,使用浓度为30~35mg/L的盐酸奎宁,每天1次,连续3天,全池泼洒;第3,使用浓度为1/4000福尔  马林药浴30分钟;第4,1.5%~2.5%食盐水浸洗病鱼30~50分钟;第5,1/5000醋酸浸洗30~50分钟,可较好地防治车轮虫病。   
  3 杯体虫及杯体虫病    
  3.1 杯体虫    
  杯体虫隶属缘毛目,累枝科,杯体虫属( Apiosoma Banchard,1885),为附生 纤毛虫。虫  体大小为14~18μm×11~25μm,虫体充分伸展时呈杯状或喇叭状,前端粗,向后变狭,口围盘有发达  的口缘膜(图4)。前庭附近有1个伸缩泡,体后端有1个附着盘,体表有细致横纹,虫体收缩时,口围  盘纤毛作束状,向外伸于体外,再渐缩入,有时缩成茄子状。虫体传播主要靠游动。在一定环境下,虫体在口围盘和附着盘均缩入而呈茄子状,体上具有比平时更长的细密纤毛。然后离开宿主,在水中游泳,遇到合适的宿主就寄生。    
  3.2 杯体虫病    
  杯体虫一年四季均可见,主要寄生 在鱼体的皮肤和鳃上,大量寄生时病鱼常常成群地  在池边缓慢游动,呼吸困难,体表似有一层毛状物,  影响暗纹东方的正常呼吸和生长发育,最后导致  鱼体死亡(图5)。         
  3.3 杯体虫病的预防和治理    
  在养殖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认真做好养殖水体及工具的消毒工作。预防及治理方法同车轮虫。    
  4 斜管虫及斜管虫病    
  4.1 斜管虫    
  斜管虫隶属管口目,斜管科,斜管虫属( Chilodonella Strand,1926)。虫体腹面观为卵  园形,后端稍凹入。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平坦,虫体大小为0.04~0.06mm×0.025~0.047mm,腹面有一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园形围绕成漏斗状的  口管,大核椭园形,小核球形,伸缩泡2个。    
  4.2 斜管虫病    
  该病在水质恶化的高密度养殖环  境中易暴发流行,3~5月份,水温在12~18℃ 时易发此病。感染斜管虫的病鱼体表、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的粘液层,满布在皮肤、鳍和鳃丝的缝隙间,该病主要危害鱼苗种,可造成鱼苗大批死亡。    
  4.3 斜管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鱼种放池前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发现病原时用8×10 -6   的硫酸铜浸  洗30分钟。池塘内发现斜管虫时可用0.7×10 -6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在防治河斜管  虫时禁止使用高锰酸钾)。    
  5 聚缩虫及聚缩虫病    
  5.1 聚缩虫    
  聚缩虫( Zoothamnium SPP.)隶属缘毛目,固着亚目。通常形成群体呈树枝状固着于物体上生长,聚缩虫每一个分支的末端都有一个虫体,每个虫体的构造大体相同,虫体在充分伸展时呈喇叭形、倒钟罩状,前端形成盘状的口围盘,口围盘上有口沟,口沟的两边各有一行纤毛,虫体的基部连到柄的分枝而产生分支,具有整个群体同时伸缩功能(图6)。
  5.2 聚缩虫病   
  聚缩虫主要寄生在    
  鱼的上下颚牙齿的后缘和嘴丫处,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当大量寄生时,摄食量明显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早晨在池边观察可见少量鱼在水面漂游,吞吐池水,当太阳出来后就逐渐潜入水中。随着聚缩虫寄生量的增多,易见有大量鱼鼓着气,腹部向上飘浮于水面且有少量 鱼死亡,活力好的病鱼到下午才潜入水中,此时几乎不摄食。聚缩虫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放养密度较大,水体过肥、有机物含量增多时,聚缩虫大量繁殖极易发病。患聚缩虫病鱼可见在口腔牙齿后缘和嘴丫处有一层黄色绒毛,经解剖可见肠道充气、腹部积水。取黄色绒毛镜检可见大量聚缩虫。    
  5.3 聚缩虫病的预防和治理    
  聚缩虫病的预防和治理可采用下列步骤:第1,换水1/3后全池泼洒15×10 -6 的生石灰,连用2~3天;第2,全池泼洒硫酸锌0.6×10-6 ,换水后再用1次;第3,全池泼洒纤虫净1~2×10-6,隔天全池泼洒氯溴海因0.2×10 -6,可有效的防治聚缩虫病。    
  6 指环虫及指环虫病    
  6.1 指环虫    
  指环虫属( Dactylogyrus Diesing,1859)隶属指环虫科,为小型单殖吸虫,体扁平, 长度不到2mm,具中央大钩1对,在中央大钩上有附加片,1~3对头器和两对黑色眼点,后吸器具7  对边缘小钩。本科种类很多,因其特殊的专性寄生,指环虫对宿主有强烈的选择性,本课题组对在暗纹东方体寄生的种类未进行系统分类,也未见在暗纹东方的分类报道。该病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高温季节也偶有发现。    
  6.2 指环虫病    
  指环虫引起的疾病是暗纹东方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病。对幼鱼危害较为严重,主  要寄生在的鳃部、皮肤、鳍条和口腔(图7),其中以寄生鳃部的影响最为严重。在检查指环虫病时,每片鳃上发现有50个以上虫体,或在低倍镜下查鳃  时每个视野有5个以上虫体时,确定为指环虫病。      
  当小鱼种大量被指环虫寄生时,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鱼种死亡。成鱼被指环虫大量寄生时表现为鱼体消瘦,体色发黑,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狂躁不安,鳃盖微张,打开鳃盖大多有污物附着,鳃丝上粘液增多,鳃瓣全部或部分苍白,严重时腐烂缺损,呈继发性烂鳃特证。暗纹东方指环虫病的一般发病  率约80%左右,死亡率约30%~50%。病变性质与寄生持续时间及寄生虫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少量寄生时表现为组织增生(图8)。大量急性寄生时,由于虫体的中央大钩和边缘小钩分别  钩住和粘附在鳃上,并在鳃上爬动,侵入上皮,上皮脱落,引起鳃组织损伤而出血、组织增生,同时引起  细菌性烂鳃病的继发感染,加剧了各器官出现广泛  性病变,直至各系统代谢紊乱(图9)。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其组织病理表现不同。慢性感染以变性损伤为主,破坏上皮细胞,组织增生,鳃瓣缺损,粘液增多,鳃血管充血、出血,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融合,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解体。 
  6.3 指环虫病的预防和治理    
  在指环虫病的预防  和治疗过程中除了认真做好养殖管理工作外,可在放养时采取下列预防措施:第1,5mg/L晶体敌百  虫、面碱合剂(1∶0.6),药浴15~30分钟可杀死鱼苗、鱼种的指环虫。治理上也可用上述浓度的合剂  全池泼洒,使用量为0.1~0.3mg/L;第2,使用1×10-6 甲苯咪唑全池泼洒;第3,使用浓度为0.5~0.7mg/L的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5~7天后再用1次。
  7 异沟盘虫及异沟盘虫病    
  7.1 异沟盘虫    
  异沟盘虫属( Heterobothrium Cer-  fontaine,1895)隶属八铗虫科。体呈纺锤形,吸铗 4对,分为2排,最后1对吸铗比前3对小,前端具1  对吸盘,肠有侧枝,伸入后吸区,具生殖肠管。从卵发育至成虫需1个月。异沟盘虫的个体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以看到  黑色虫体,最明显的有4对固着铗(图10),并可见  大量的幼虫(图11~12)。异沟盘虫一年四季均可  发生,但以高温季节发病较为严重。江苏仅在长江网箱养殖鱼中发现有此病(图8~图12转封3)。    
  7.2 异沟盘虫病    
  暗纹东方寄生有异沟盘虫时,表现为病鱼鳃上有成链状的卵团拖在鳃盖孔之外。虫体长成后移居于鳃深处的肌肉部分。成虫大多数寄生在鳃和鳃腔肌肉部分,多个虫体以吸铗固着于肌肉,使着生处隆起。寄生数量为几十到几百条,虫体吸食鱼血,使鱼贫血、瘦弱,体色变黑,鳃部苍白,粘液过多,鳃丝组织坏死,糜烂发白,食欲消失,衰竭死亡。    
  7.3 异沟虫病的预防和治理    
  异沟虫幼虫可以在水中作短期生活,如定期使用0.2×10-6敌百虫全池泼洒,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的扩展和蔓延。对于发病池,可以用1×10-6 甲苯咪唑或90%晶体敌百虫0.3×10 -6全池泼洒,两天后虫体可以自行脱落、死亡。国外使用别丁(硫双二酚)万分之一的用量拌饵投喂,也可使用万分之一的剂量口灌病鱼或使用食用油作溶剂进行腹腔注射。总之,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仅与病原生物有关,而且还与养殖鱼类内外各种具体环境条件有关。鱼体环境包括鱼类的种类、个体的发育阶段与健康状况;外界环境包括气候、水质、生物区系组成及饲养管理。即便病原存在,如果其他条件不适合此类病原孳生和繁殖时,寄生虫病也不一定能发生。因此了解寄生虫的生活与传播途径,对预防和治理寄生虫病有一定的作用,也是预防寄生虫病的主要科学依据。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