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白底板病因病征和防治技术

2024-2-20 15:2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256| 评论: 0

摘要:   病因:主要由嗜水单气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变形杆菌,或球形病毒,彩虹病毒,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营养导致失血而引发。近年出现的疑难病,病原仍存争议。   特点:病发时来势凶猛,治疗周期长,发病 ...

  病因:主要由嗜水单气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变形杆菌,或球形病毒,彩虹病毒,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营养导致失血而引发。近年出现的疑难病,病原仍存争议。

  特点:病发时来势凶猛,治疗周期长,发病死亡率高,具有爆发性,顽固性,反复性,毁灭性,难治疗等特点,一般死亡30%-50%,高达,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发病率较多,养殖户想甲鱼生长快,加大开食量,让甲鱼饱餐暴食,加之饲料中严重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元素,长期食用使甲鱼免疫力下降,胃肠溃疡穿孔失血。

  病理:饲料所含蛋白质过高,植物性蛋白添加剂比例大(甲鱼本身是食肉性动物)对植物性蛋白消化吸收很有限,比例大时消化不了的残留给消化系统造成压力,受刺激并发胃酸与胃蛋白酶的过度分泌,同时消化不了的植物性蛋白会产生肌胃糜烂素,给甲鱼的消化系统带来毒性。和甲鱼饲料的原料,植物性蛋白质的质量低劣也有很大关系。

  发病主要因素:开食量过大,餐餐饱食,吃出来的病;高温,饲料质量。

  体外症状

  1、甲鱼底板苍白,大多数雄性生殖器脱出,脖子肿大,也有的底板呈浊红色。

  2、突然减食、厌食,有的长期停食;

  3、病鳖在池边中漂游、集群,头颈伸出水面后仰,张口作喘气状,俗称“打泡泅”。

  4、有的鼻孔出血,病鳖严重的对环境异常敏感,稍一惊动迅速逃跑,不就死亡。

  5、病体无任何感染病状,背中间有的可见黑色影块,死亡时头颈四肢发软伸出体外,倒提起口鼻滴血或流水(鳃腺炎病鳖死亡时常以头颈四肢发软,前肢弯曲,头颈微肿,未伸出体外居多),体表完整,也有的兼有白底板病与腐皮疖疮并发。

  体内解剖症状

  一、鳃部:1、鳃样组织糜烂呈淡黄色;2、鳃样糜烂呈灰白色变性坏死(鳃样组织炎)。

  二、气管:1、有的有大量粘液;2、有的有少量紫黑色血块。

  三、苦胆:胆囊肿大,也有干瘪的。

  四、腹腔:有的有大量腹水,有的有少量血水。

  五、肠道:1、肠道有的大量淤血块;2、有的肠壁充血(肠道出血症,粉红肠道);3、有的肠管空白,无任何食物。4、有的肠管穿孔。

  六、肝脏:1、肝肿大;2、有的是紫黑色血肿;3、有的淡黄色肝;4、有的灰白色“花肝”(肝炎)。

  七、膀胱:肿大充水,稍触即破。

  八、心脏:灰白色,心肌发软无力。

  九、性器官:1、雌性输卵管充血;2、雄性睾丸肿大充血,生殖器充血发硬。

  防治方法

  一、患病期,千万禁用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杀菌,否则,会呈爆发性感染,加重病情,死亡增多。

  二、后近段时期内,也要禁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杀菌,否则又会复发,治疗更加困难,花钱更多。

  三、患病治疗期,必须减少每餐的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让病鱼停食两餐,投药料时甲鱼就会抢食,吃到含四、温室甲鱼在出池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内服“甲鱼白底康”一个疗程(7天为一疗程)能够抑制发病。严重的两个疗程可能基本控制。

  五、一旦发现此病,要迅速确诊,及时对症用药治疗,否则损失惨痛,悔之晚也!

  六、如果甲鱼食量严重减退,那就有一些鱼不吃食了,内服治疗只能解决会开口吃食的甲鱼,对于不吃食的,用“神农百草”和“保肝利胆解毒液”混合兑水全池泼洒,同时用“甲鱼白底康”+“肝肽乐”一起拌料投喂。治疗白底板非常讲究用药用量,剂量不到位或疗程不足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甲鱼鳃腺炎可按白底板病治疗法,率较理想。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