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非鱼养殖池塘老化,生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现有罗非鱼养殖池塘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建设的旧池塘,当时建设标准低、面积小、交通不便且水电不能保障,经多年使用,加上维护不善,导致塘埂坍塌、塘底淤泥堆积、水浅、渗漏和排灌设施残缺不全;绝大部分池塘没有配备养殖废水处理设施和越冬保温设施,越冬期罗非鱼易冻伤或冻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这些池塘难以满足优质商品鱼养殖新技术的要求,影响养殖发展后劲。近年来,各级政府实施了池塘标准化改造,但罗非鱼养殖多以分散农户为主,规模小,达不到标准化改造项目管理的要求,未进人改造项目。养殖户自身由于理念和经费等因素,缺乏积极主动改造旧池塘的意愿和能力。 2、罗非鱼产业化程度不高 罗非鱼养殖主体是分散的千家万户的渔民,分散的大部分养殖户规模小,以单一经营为主,产、供、销不配套,抗风险能力脆弱。相关科研、苗种、养殖、流通、加工、饲料和技术推广等各环节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产业链未能有机地组装,难以实现产业化需要的各个环节规模,导致竞争能力差,价格受控于消费市场而频繁起伏。这种局面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难以促进罗非鱼产业化规模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3、罗非鱼商品规格偏小,不能满足加工出口需求 受传统养殖观念和大规格鱼种供应不足的制约,年初投苗、年底捕捞出售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成鱼销售季节过度集中,导致售价下降,且商品鱼规格大多为300~500克/尾,达到出口加工要求的600克/尾以上的商品鱼仅占总产量的20%~25%,导致加工厂所需主导原料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影响了产品销售和经济效益。 4、养殖模式相对滞后,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有待提升 目前,相当多的罗非鱼养殖生产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家庭养殖为主,粗放分散经营,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养殖品种、苗种、饲料来源和成鱼上市规格等均由养殖户自由发挥。大多数养殖户重产量、轻质量,忽视了养殖方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受市场价格和养殖成本影响,部分养殖场仍在池塘水面或堤岸上养鸡、鸭、鹅、猪等禽畜,利用禽畜粪便肥水养鱼的模式来降低养殖成本,没有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行罗非鱼养殖生产,影响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 另外,传统罗非鱼养殖模式造成商品鱼在短期内高度集中上市,不能满足加工业所需的周年均衡提供充足鱼源的要求,进而造成养殖与加工、销售脱节。为此,必须从产品加工和市场的需求特点出发,调整养殖模式,避免年底扎堆上市,实现均衡上市,才能有效地提高商品鱼质量和养殖经济效益。 5、病害发生频繁,疫病防控能力不足 养殖密度偏高、种质退化、管理水平低等因素,使养殖罗非鱼病害种类由常见、易防和易治的病种向少见、难防和难治病种转化,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持续大规模暴发,导致较高死亡率,给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打击了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由于罗非鱼链球菌耐药性逐年增强,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防控技术未成熟,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而罗非鱼链球菌疫苗还处于试验阶段,无法在生产上规模化应用。因此,加快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将对罗非鱼产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