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狂游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在水中上下乱窜、打转、狂游,故称狂游病。病原为冠状病毒样病毒。单股脱氧核糖核酸,有囊膜,囊膜突起顶端膨大,呈花冠状排列。对氯仿敏感,对热不稳定,不耐酸、碱。该病毒在虹鳟肝细胞、草鱼肾细胞和草鱼卵巢细胞上不能复制;在鲤上皮瘤细胞上可以复制,且引起细胞病变,呈现细胞圆缩、细胞融合形成空斑,以及脱落悬浮细胞增多等变化。 主要危害欧洲鳗及非洲鳗,从白仔鳗至成鳗均受害;日本鳗一般不受害。流行于5-10月,发病高峰为7-8月高温期;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高达;从开始发病至发病高峰约7天,从发病至全部死亡约半个月。 病鳗早出现食欲极为旺盛、异常抢食现象,数日后离群、不摄食,在水中上下乱窜、打转等狂游,呼吸困难,接着反应迟钝,头上浮水面长时间不动,口张开,背部肌肉痉挛,躯体出现多节扭曲,胸部皮肤出现皱褶,肝区肿大,有时鳍、胸部、下颌皮肤点状出血,鳃上黏液增多,体表黏液脱落。多种实质脏器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尤以肝脏、肾脏、心脏为严重。死亡的鳗鲡身体僵直,口张开,头上仰呈窒息死亡状。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将鳗鲡养得健壮。一旦发病,应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应激为主要措施,并施以中草药类、水质改良剂、含氯剂等,一般禁止使用抗生素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