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质退化严重、良种选育保种技术有待提升 种质退化问题是目前我国四大罗非鱼主产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该问题成为制约罗非鱼苗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首要瓶颈。由于罗非鱼是外来引进品种,性成熟早,种质容易混杂。因各地引进品种、引种地区的不同,目前各地存在品种多和种间杂交现象,加上缺乏科学的种质鉴别技术、制种和保种机制,致使品种混杂,繁育苗种经济性状出现退化,养殖效果较差,影响了产业化健康发展进程。 加强罗非鱼优良品种保种选育基地建设,定期引进原良种是解决种质优良生产性能退化、保证良种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传统方法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形成集形态学测定、分子标记分析、数量遗传统计和个体物理标志等于一体的品种选育和保种综合技术,培育出生长快、体型好、耐寒及抗病能力强等各具特色的系列罗非鱼品种,是保障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适宜不同地区养殖所需良种和选育有待加强 当前的罗非鱼良种选育多停留在生长快速的群体选育,例如吉富品系罗非鱼长速快,适合在较清的水域养殖,但抗逆性不如奥尼罗非鱼,而且雄性率较低。奥尼罗非鱼抗逆性强,尤其适合于水质较肥的水域养殖,但生长速度较吉富罗非鱼慢。 我国各罗非鱼养殖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完全一样,单一品种、单一性能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养殖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应根据市场需要,针对不同养殖地域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育种方法,培育出适合不同产区、不同养殖模式所需的多个罗非鱼优良品种或品系,才能满足各地实际发展需求。 3、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覆盖率仍不高 通过农业部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农业龙头企业苗种场及各地省级良种场和其他中小苗种场的共同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罗非鱼良种推广和生产体系。但由于良种引种、选育、提纯复壮等费用较高,优良品种苗种的售价较高;而低、劣质苗种生产成本低,市场售价也低,因此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导致良种覆盖率仍不尽如人意。 4、高雄性率罗非鱼良种制种技术有待提升 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雄性罗非鱼生长速度比雌鱼快40%~50%,且个体体型较雌性个体大。另外,罗非鱼性成熟周期短,在养殖周期内即性成熟并能自然繁殖,常导致养殖池内种群密度过大,出池规格悬殊,小规格鱼体数量较多,降低了罗非鱼产量和质量,也影响了养殖效益。 种间杂交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最广泛全雄性罗非鱼生产的一种方法。利用雌性同配型尼罗罗非鱼与雄性同配型 奥利亚罗非鱼进行种间杂交,获得全雄性的杂交后代。但该技术对亲本的种质纯度要求高,同时还存在着产苗量低的问题。 激素处理是我国20世纪80~90年代广泛应用于罗非鱼性别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较多的是17cr甲基睾丸酮(MT)饲喂法。由它引起的产品安全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目前尚无在罗非鱼鱼苗早期使用甲基睾丸酮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报告。美国在商品鱼阶段是禁止使用甲基睾丸酮,但允许在罗非鱼苗种早期的性转化阶段使用;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甲基睾丸酮使用后的最短休药期是120天。欧盟和我国都禁止使用性激素。 三系配套技术能够大批量进行全雄罗非鱼的生产,省去了对逐批鱼苗进行雄性化处理的麻烦和成本消耗,但其制种过程复杂繁琐,技术难度大。目前福建仅鹭业水产有限公司突破YY超雄罗非鱼的制种技术,并简化三系为二系,建立了YY超雄罗非鱼自繁体系,进行了大批量全雄性罗非鱼制种的生产应用。 5、苗种繁育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仅广东、海南和广西的极少数大型罗非鱼苗种生产企业应用罗非鱼工厂化技术育苗,大部分罗非鱼苗种场仍采用传统的苗种繁育方法,优质苗种生产与供应不稳定。特别是福建省缺乏大型罗非鱼苗种生产企业,苗种场规模小、生产粗放、设施简陋、技术力量单薄和种质来源渠道多样,不能及时进行亲本的更新换代,仅凭传统经验进行罗非鱼苗种的繁殖和培育,致使苗种质量不稳定,养殖生产效果也不能稳步提升。 6、大规格优质罗非鱼越冬种供应不足 通过大规格越冬苗种的规模化培育,可大大缩短养成周期,提高罗非鱼商品规格,提高符合加工出口罗非鱼要求的规格比例。但由于罗非鱼秋苗规模化生产技术难度大,产量低,难以满足大规格罗非鱼越冬苗种规模化生产的要求,需要从春夏苗进行大规格罗非鱼越冬苗种培育,不但存在培养时间长和成本高的劣势,还存在越冬的安全风险,这是大规格优质罗非鱼越冬苗种严重不足的主要因素。虽然池塘围栏和简易越冬大棚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越冬,降低了大规格鱼种培育、越冬的成本开支和越冬风险,但应用规模小,仍然存在大规格越冬种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完善大规格罗非鱼种规模化培育和越冬技术,加强秋苗生产和苗种越冬技术研究与设施建设,将对罗非鱼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