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虾池环境条件不适。水深不足1.2米,日换水能力10%以下;虾池底质为软泥底,池沿没有压实,池水遇大风容易混浊,堵塞苗袋网孔;肥水过早造成池水中饵料老化,钩虾或者原生动物大量繁殖;虾池面积与保苗数量不匹配,保苗密度过大,后期造成饵料短缺。这些因素都能影响贝苗生长速度,导致成活率降低。 二、稚贝出池时间过早。盲目追求早苗,稚贝进入虾池后水温长期处在13℃以下而且不稳定,贝苗新陈代谢强度低,生长缓慢,如有脱落,重新附着较困难。一旦遇到冷空气活动,水温甚至降到8℃左右,导致稚贝呈闭壳状态,从而影响生长和存活。 三、稚贝质量不良。稚贝规格400微米以下,摄食不良,活力差,附着不牢固,未经降温增光锻炼,进入虾池后常常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苗成活率极低。应当注重询问育苗亲贝来源规格、促熟时间、培育条件、用药情况、投饵品种等问题,并结合显微镜检查、肉眼观察、摆动试验、降温试验等方式,检查贝苗附着、摄食、活力、规格等指标,对稚贝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四、稚贝出池计数不准。主要是取样没有代表性,在附苗密集区多取点,非密集区不取或者少取,每个点又只取附苗多的水层或部位,附着基总数包括底帘,但取样时不取;其次是甚至在计数时做手脚,故意多报附着基数量。这些现象导致所计出的数量远远超出了育苗池中稚贝的真实数量。因此20m3以下的育苗池至少取样4点~5点,大池要取6点以上,同时用眼点幼虫数和变态率作为参考。 五、日常管理粗放。不及时冲刷苗袋浮泥,导致袋内外水质、饵料交换不良;分袋倒袋不及时,苗袋内贝苗拥挤,出现两极分化,体质变弱;操作时动作过猛,将袋壁及附着基上的稚贝刷洗下来,堆积到苗袋一角,互相咬合致死。其次是分苗时贝苗在塑料盆中长时间积压缺氧,干露时间太长,分苗后长时间不能重新分散附着到苗袋上。 六、水质条件恶化。保苗期间日换水率应当随着贝苗的生长逐渐增加,当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或者单胞藻老化死亡使水色突变时,要立即大换水;透明度保持在60cm~80cm,超过80cm,要适量追施无机肥料。保苗时间超过25天则进入危险期,此时水温升高,饵料常常难以满足大规格贝苗的摄食需要,从而影响贝苗分泌足丝,容易造成大批死亡,要提倡及时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