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水产养殖新技术

2024-2-8 05:3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33| 评论: 0

摘要:   辽宁"盘山模式"美名扬   我国农业自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来,各省积极探索稳定发展新路子。2008年部分地区遭遇冰冻雨雪灾害,农业部启动农业抗灾减灾和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向灾区派专家工作组开展科技服务, ...

  辽宁"盘山模式"美名扬

  我国农业自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来,各省积极探索稳定发展新路子。2008年部分地区遭遇冰冻雨雪灾害,农业部启动农业抗灾减灾和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向灾区派专家工作组开展科技服务,发动100多万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同时,农业部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了36个农业产业的抗灾减灾技术方案,编制200项轻简、实用的技术明白纸,印制30万张光盘分送各地指导生产,为各业稳产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各省渔业科技入户总结出许多有益经验,这里刊出江苏、辽宁、山东等省的做法以供参考。

  辽宁省在推进全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建设中,以示范县盘山县为龙头,不断带动深化科技入户内容,取得明显效果。

  2008年盘山县稻田成蟹养殖科技示范户实现河蟹平均亩产29.7公斤,平均亩效益588元,比前三年亩增产27.5%,增效56.8%;水稻平均亩产665公斤,平均亩效益达到723元,比前三年增效24.7%。水稻+河蟹亩综合经济效益实现1311元,比前三年效益提高34%。辐射带动户实现河蟹平均亩产27.8公斤,平均亩效益506元,比前三年增产26.4%、增效44.6%;水稻平均亩产643公斤,平均亩效益达到675元,比前三年增产7.2%、增效16.4%,水稻+河蟹亩综合经济效益实现1181元,比前三年效益提高20.5%。

  盘山县经过实践积累和探索总结,他们集成和完善了"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稻田种养新技术,称为"盘山模式"。从单一的种稻到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的有机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名符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

  "盘山模式"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创新成果,其推广应用得到了专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全省已有10个县区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辐射带动面积130多万亩。稻田种养新技术也同样得到外省的认同,吉林省梅河口市、安图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宁夏等多个省市区先后派人考察学习。随着"盘山模式"在水稻主产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将使更多的农民获得效益。

  江苏开拓快捷之路

  江苏省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过程中,通过科技入户纽带,扭转了过去渔技人员“进村少、入户少和到塘口指导少”的状况,也使渔技人员从事水产技术服务有了很好的服务平台,渔技推广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强化了基层渔技推广职能。渔业科技入户把县乡两级的渔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完善了渔技推广体系。二是健全了村级渔技推广网络。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培植了渔业科技示范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缺乏村级渔技人员带来的技术推广不彻底、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提高了渔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能力。广大渔技人员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深入塘头摸情况、找问题,开展面对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心连心的服务,真正实现了渔业技术来自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目标,缩短了水产技术推广到渔民的距离,为新时期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途径。

  渔技人员不仅具有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践技能。他们不仅懂技术,还要学会经营、学会管理。江苏省通过科技入户的实践锻炼,许多水产技术人员不仅成了技术上的专家,而且也成了产业发展的行家。全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以科技人员推广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带动能力建设为核心,普遍建立技术指导员与渔业科技示范户的挂钩入户结对机制。技术指导员带着水产新技术、新品种深入到科技示范户家中,与示范户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指导,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让科技示范户切实尝到渔业科技带给他们的实惠,并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现身说法,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扩大影响,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科技人员在入户指导时也更加感受到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和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实践证明,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工程,示范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超出人们预期的效果,水产养殖户热心接受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

  福建三大行动指导渔业

  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积极建立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工作网络,形成"领导小组-省级专家-县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渔户"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各示范县在省渔业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和省级专家组的指导下,扎实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春季行动"、"夏季行动"和"秋季行动",通过入户指导、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指导,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为切实提高示范户的养殖技术,各示范县把入户指导作为渔业科技入户的核心环节,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下海入池,扎扎实实做技术指导工作,帮助解决渔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各县要求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接受养殖户电话咨询,定期到养殖区帮助示范户观测水质、察看水色、透明度、水产品生长情况,检查使用的饲料和药物,与示范户现场座谈,共同交流、研究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对于示范户遇到的技术难题,县级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均能急示范户之所急,想示范户之所想,把示范户的所需当作自己家的事情,及时到位指导。

  为渔业科技入户健康发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积极倡导无公害养殖,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养殖用药的指导及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组织县级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深入渔村开展科普下乡活动,宣传水产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及水产养殖安全用药规范,对示范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病害防治等难点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山东借助合作社增强抵御能力

  山东省以生态健康养殖为重点,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严格按照"环境优美、技术规范、产品安全、效益良好"的十六字工作目标,结合水产品质量提升,扎实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作。

  各核心示范区在环境交通治理、生产技术规范和生态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赢得周围示范户和养殖户的积极响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全省2008年核心示范区共硬化路面2300米以上,整理池塘和周围环境4000亩以上。各省级示范县核心示范区海水池塘面积达3000亩,淡水池塘面积达1000亩,工厂化核心示范区面积达5万平方米。新增省级示范县核心示范区面积达1000余亩。市级示范县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也相应建立了一处规模不等的核心示范区。

  增强渔民自我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鼓励和引导示范户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以此加强集中技术培训指导,促进养殖户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并借助合作社的职能,强化渔民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苗种、饲料、技术、销售的规范统一,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渔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省省级科技入户示范县已成立各类合作社或协会组织20余家,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入户工作。

  广东建立养殖互动体系

  广东省按照政府主导、上下联动、专家负责、产业结合、经费配套的方针,明确目标责任制,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他们加强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尤其对渔业救灾复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广东省大多数示范县都建立了以各种养殖协会、指导员和示范户为主体的养殖生产互动体系,以灵活、多变、务实的形式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示范户在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协助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得到广泛好评。梅州市梅江区城北上村水产协会是梅州市村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村养鱼户46户全部加入了水产协会。该协会由于工作出色,经区科协推荐,被梅州市科协授予2007年度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集体称号。

  广东省还注重发挥渔业龙头企业在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带动作用。渔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一环,企业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他们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信息服务,把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增产、增收、增效上,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益为中心,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开展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作。

  几年来广东省,形成了行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体系、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渔农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渔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形成了技术上的支撑,为广大渔农提供了的服务。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