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条件下娃娃鱼繁殖生物学初报

2024-2-8 04:22|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35| 评论: 0

摘要:   自1978年大鲵人工繁殖成功以来,已先后有三十多家科研单位在大鲵的生物学、生殖、生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2004-2005年通过试验的方法来探索大鲵繁殖方面的各种未知因素,从而在理论 ...

  自1978年大鲵人工繁殖成功以来,已先后有三十多家科研单位在大鲵的生物学、生殖、生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2004-2005年通过试验的方法来探索大鲵繁殖方面的各种未知因素,从而在理论和技术上提高对大鲵的研究水平,为我国的大鲵资源保护、增殖、利用及今后的商品化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供试验用的大鲵亲本均来自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鲵研究所,经人工驯养七年,群体生长良好,个体18.01kg,小个体0.6kg,平均体重4.4kg。

  1.2 饲养条件

  室内养殖,采取了控光措施,单养(即一个水泥池内放一尾大鲵)。水泥池规格1.4m×0.7m×0.7m,两排一组,一排21个水泥池,两排水泥池之间设塑料管道供水,水源为地下深层井水。将水源用水泵提至过滤池过滤,过滤物质为石英细砂,经过滤的水进入蓄水池,然后进入水泥池,水质清洁,水泥池上设水阀,下设排水管道,底铺瓷砖,污水经排污沟排出室外。养殖池内的温度年变化在13~23℃之间。

  1.3 亲本培育的饵料来源

  培育亲本的饵料为自行养殖与外购的鲜活白鲢,将其暂养于两个小水塘中,每天按需捞出,将其切成条状去刺后投喂,并适当地投喂一些活的鲫鱼、淡水龙虾、牛肝等,还定期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日投饵率为1%~2%。

  1.4 人工催产方法

  选择性腺发育较好的大鲵亲本,进行雌雄配比后,采用LRH-A、HCG、DOM等外源激素进行腹腔一次注射,注射量为0.5mL/kg。

  2 试验结果

  2.1 亲本培育

  2.1.1 增重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从催产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大鲵亲本发育较好的体重增重大致在0~3kg之间,其间体重增重在1kg左右的为多,亲鲵雌性在这方面比较明显。

  2.1.2 饵料的多样化与亲本性腺发育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大鲵亲本雄鲵的催产效果很好,如批次的雄鲵有12尾的精液品质特别好。这可能和产前培育方面饵料的多样化有关,如活鲫鱼、龙虾、牛肝、鲢鱼肉等的交替投喂,还有维生素的添加等,很好地满足了其性腺对营养的需要。

  2.2 雌雄鉴别

  某些亲鲵在繁殖季节第二副性征并不明显,也可能是某些亲鲵性腺发育差以致第二副性征未表现出来,这使得我们将某些亲鲵的性别搞错,而将某些雌鲵当成雄鲵来催产,结果在挤精的过程中挤出卵带,造成亲鲵在人工繁殖中受到一定的损失,针对这点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2.3 大鲵亲本成熟度鉴定

  大鲵性腺发育群体上的不一致,可能和大鲵自身和亲本产前的培育等方面有关。对群体进行催产的前提下,性腺发育较好的亲鲵经催产打针后,发情时间正常、产卵时间集中、卵球大小一致、卵膜吸水速度快、卵膜坚韧度大。胚胎发育中,细胞分裂正常,分裂球大小均匀边缘清楚,这类卵球质量好,受精率高。如性腺发育较差的,经注射催产剂后,虽然有些也产了卵,但产卵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产出的卵子质量不好,如卵带稀易断,卵膜柔软,这种卵不能受精或受精很差。在这里我们还处于经验阶断,所以,科学地鉴定出成熟度好的大鲵亲本进行催产才能达到的效果,这是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突破的关键。

  2.4 大鲵人工促产观察

  2.4.1 大鲵人工促产 通过对性腺发育成熟的大鲵雌体注射外源激素后,成熟的卵黄颗粒脱离卵巢(即内产),跌入腹腔后,需借助腹壁肌肉的运动将其上行到胸腔膜靠前肢处的输卵管喇叭口,然后进入到输卵管进行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将卵黄颗粒包裹再形成胶带,产出体外。在出现“内产”的情况下,成熟的卵子从输卵管到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有一个的时间段,此阶段产出的卵带质量较好,且具有较好的受精能力。在多年的催产试验下,我们摸索出一套大鲵的人工促产方法,解决了大鲵在全人工催产条件下对外界生态环境刺激的不足出现的产卵延迟的技术难关,显著地提高了其受精率。经催产后的大鲵雌体,性腺发育较好的,在历经三天左右的时间会出现腹部膨大,此为临产前的征兆。这时小心地进入池子中,用手在其背、腹面,体侧褶及泄殖孔周围轻轻地进行抚摸。

  2.4.2 人工促产后产卵行为观察 经人工促产后的大鲵雌体,大多数喜沿池子边爬动,然后在靠池壁的角落停留不动,头略伸出水面,急促且频频地换气,在即将产出胶带的同时,泄殖孔松驰且张开,有的还会出现身体剧烈地左右摆动,将包有卵黄的胶带产出体外。

  2.5 人工促产对大鲵繁殖效果的影响

  2.6 大鲵畸形胚胎现象观察

  在大鲵人工繁殖研究中,历年都出现大鲵的畸形胚胎现象。有如下三种在不同发育阶断的不良现象:一是受精卵至出膜时的胚胎发育不良现象。(1)胚胎在胶膜内自溶,即卵黄溶解(此种现象占的比例较大);(2)头、尾不能成型,鳃丝出现期胚胎成椭圆形(指卵黄);(3)胚胎可发育,但卵黄仍为圆形,未成椭圆,胚体弯曲;(4)胚胎的卵黄囊破裂或长出一空泡。二是出膜时胚胎发育不良现象。(1)胚体发白,卵黄囊溶解或破裂(指已出膜);(2)胚体尾部弯曲,畸形苗,以后不能发育,终死亡;(3)胚膜模糊,胚胎卵黄溶解、弯曲、发白等。三是出膜后发育不良现象。(1)胚体向腹面弯曲;(2)卵黄囊吸收不良,破裂,终导致稚苗死亡。

  2.7 大鲵受精卵的人工孵化观察

  在这一关键环节当中,我们采取人工受精的受精卵会出现“早出膜”现象,即在人工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到尾芽期以后,胚体破膜而出,原因可能是卵子质量差,卵膜较薄,受到曝气中形成的水波的冲击,加上和孵化框的摩擦,使得卵膜破裂,胚体提前出膜,可能会导致胚胎死亡,这必将降低孵化率。

  3 问题与讨论

  3.1 大鲵人工促产机制问题

  在进行大鲵的全人工繁殖试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产卵不顺及延迟等现象。这可能是在全人工繁殖试验中,大鲵亲本没有获取到生态环境的各种因子的刺激所致。大鲵身体上的侧线瘤及泄殖孔等对其产卵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大鲵人工促产试验中发现,这对促使大鲵顺利产卵有一定的效果。但有许多的未知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大鲵亲本标准化培育新模式

  据对原始资料整理后发现,通过外源激素的作用,亲本增重在0~3kg左右的产卵效果较好。关于怎样培育好大鲵亲本,还需我们努力去探索,希望能摸索出一套大鲵亲本标准化培育的新模式,以利提高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

  3.3 影响大鲵畸形胚胎的因素

  通过多年的催产试验发现,每批次的大鲵受精卵在孵出过程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畸形胚胎发生。引起大鲵畸形胚胎的发生有以下因素:(1)某些大鲵亲本的催产时机没撑握好;(2)种群亲缘关系的影响;(3)B超技术对亲本卵母细胞的影响;(4)微量元素的不足或过量;(5)孵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还需长期探索其中的未知因素。如通过准确、方便的科学方法来解决大鲵性腺发育问题;建立优良的大鲵品系来减少大鲵畸形胚胎现象的发生等等。

  3.4 大鲵胚胎的“早出膜”现象问题

  为了防止提前破膜,是否能采取家鱼固卵的方式,可用5×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受精卵,经过其处理的受精卵卵膜会加固,不易破损,防止提前脱膜现象的发生,当然这还需实践来检验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