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渔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高密度精养技术的运用,水产养殖的总产和单产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各种养殖病害也在不断增加,养殖用药的投入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增加很快。 在鱼病防治的生产实践中,除提倡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坚持“全面预防,综合治疗”的方针,强调“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外,综合考虑影响鱼药使用效果的内、外在因素,以达到降低鱼用药物的使用成本,提高鱼病防治效果是水产科技人员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将概述影响鱼药使用效果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通过合理用药与适时用药,达到提高鱼用药物的使用效果目的。 一、影响鱼药使用效果的内在因素 1、药物的物理性质 影响药物使用效果的物理性质有药物的挥发性、水溶性、脂溶性和吸附力等。漂白粉应避免日光、热和潮湿的环境;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不能与油脂类混合使用。溶解硫酸铜时的水温不易超过60℃,否则会失效。 2、药物的化学性质 绝大多数药物通过参加水生动、植物机体的生化过程而发挥其药理作用。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化学性质有药物的酸碱度、稳定性、药物的离解度以及药物与金属的置换反应等。如高锰酸钾与甘油、乙醇和活性炭等接触易发生爆炸。硫酸铜易与铁制容器发生置换反应, 析出单质铜而失效。 3、药物的剂型 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不同的药物其疗效和剂型有关,不同剂型的药物尽管其药物当量相同,但它们的药效强度不一定相等。如稳定二氧化氯水溶液比A、B两种粉剂混合生成二氧化氯要方便,且效果好。 4、药物的剂量 药物剂量影响药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不同养殖品种用药浓度差异。如高锰酸钾的药浴浓度一般为20ppm~60ppm,但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浴中华鳖稚鳖只需18ppm。另一方面,在安全用药的范围内,药效随剂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发生质的变化。如用过氧乙酸溶液浸浴对虾苗时,浓度只需0.0l%。 5、不同药物间的作用 不同药物间的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应用时,其效果可因协同作用而得到加强,另一种是当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应用时,其效果因拮抗作用而减弱。因此。在用药实践中考虑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时,要加强主药的治疗作用;考虑两种药物的拮抗作用时,可利用药物的拮抗作用来抵消主药的副作用。如用硫酸铜治疗大中华鱼蚤的寄生时,如果单用硫酸铜就杀不死它,常加入硫酸亚铁,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使杀虫效果大大提高。 二、影响药物使用效果的外在因素 1、养殖对象 (1)区别养殖对象的种类:不同的养殖对象用药不尽相同。常规养殖品种通常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药物清塘、消毒、杀菌;虾、蟹等特种水产养殖配合使用光台细菌等水环境改良剂效果更佳。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推广中草药、杀菌剂、杀虫剂和生物制剂综合使用。 (2)区别养殖病害的病原:找准病原,对症下药,辨证施治,也是提高鱼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调节水质时调节水质,需杀虫时杀虫,需杀菌时杀菌,需预防时预防,需治疗时治疗。例如在治疗小瓜虫病时,不能用食盐或硫酸铜治疗,食盐或硫酸铜可使小瓜虫形成孢囊而大量繁殖,不仅不能杀灭而且危害更大。 (3) 区别养殖对象的敏感程度:不同的养殖品种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如用2%的食盐溶液浸浴鱼体,草鱼可浸浴l80分钟左右,而白鲢只能浸70分钟左右。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天气的阴睛和气温的高低对药效的影响。生产中,一般选择晴天上午施药,效果会好一些。 (2)水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养殖水体环境,包括水体的肥度和水温。如高锰酸钾受水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影响大,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高时要适当增加其用量;另一方面水溶性药物的溶解水温对药效的影响,如溶解硫酸铜的水温不应超过60℃。 3、人为因素 (1)给药方法:常用的给药方法有遍洒法、悬挂法、浸泡法,亲鱼产后护理的注射法、涂抹法及精养池塘中的投喂药饵法等,要区别使用。大多数鱼药在养殖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才发挥作用。因此提倡间隔一定时间后进行二次施药。 (2)药物的储藏与保管:药物的储藏与保管方式直接影响药效。含氯消毒剂密闭储藏于阴凉、干燥处,避免日光和热潮的环境,现配现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