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鲷养成技术

2024-2-1 15:35|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96| 评论: 0

摘要:   养殖设施   黑鲷的成鱼养殖有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方式。养殖黑鲷的池塘大小不等,有0.025-1.1公顷,水深0.7-2.5米。台湾也曾在5×5×1.2米3的水泥池中进行试养。采用网箱(5×5×3米3)或(10×10×5米3) ...

  养殖设施

  黑鲷的成鱼养殖有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方式。养殖黑鲷的池塘大小不等,有0.025-1.1公顷,水深0.7-2.5米。台湾也曾在5×5×1.2米3的水泥池中进行试养。采用网箱(5×5×3米3)或(10×10×5米3)进行养殖的效果也较好。

  养成管理

  ①放养密度和季节

  在江苏、浙江沿海,1龄鱼种经越冬期,于翌年4月放养,放养密度3000-9000尾/公顷,初始尾重约100克,到10-11月收获,体重300-400克;当龄鱼种6月下旬放养,放养密度为4500-15000尾/公顷,初始尾重2-6克,到10-11月收获,体重100克左右。6-10月是黑鲷生长旺盛的季节,此期间应强化饲养管理。在南方各省,黑鲷的生长期较长,在海南于水深较大的水域几乎全年均可生长。

  ②投饵

  科学投喂对黑鲷成鱼生长影响很大。要实行"四定"投喂法:每天上下午定时投喂各一次。投喂要定点,将饵料投喂在固定的地点。实行定量投喂,日投喂量平均为体重的7.9-13.9%。每隔一个月,应按全体重和水温变化调整投喂量,以满足黑鲷生长的需要。饲料的质量要即定质,以投喂新鲜的小杂鱼,低质贝类和配合饲料较好,并做到使用这些饲料交替投喂。另外在饲料中还必须添加10%石莼粉,可以提高黑鲷的蛋白质效率,改善脂类代谢,提高肌肉中含脂量,并能提高黑鲷的耐低氧能力和耐饥饿能力。

  ③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参照真鲷的养成管理。

  病害防治

  (1)弧菌病:

  鱼体表溃烂,背、腹鳍鳍基充血,眼球突出,游泳迟滞,有时作狂游式回旋状游泳,食欲不振,肛门发红扩张`,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观察,腹腔积水,肝胰脏有明显深红色斑点,甚至`有溶血溃烂现象,病鱼死亡率高。稚幼鱼、鱼种和成鱼均有发现,其中稚幼鱼的发病率更高,流行季节6-8月份。

  防治方法:

  育苗池在使用前用100ppm的漂白粉彻底清池消毒,水源清洁;合理的放养密度;投喂的活饵料要经过海水充分洗净后投喂,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平时操作要谨慎,避免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

  ①抗菌素有氯霉素2×10-6,全池泼洒,连续3天;土霉素2×10-6药浴2小时,连续3天。

  ②呋喃唑酮16×10-6药浴2小时,连续5天;或药饵,用药量为200g/100kg鱼。

  ③新得米先药饵,用量为200g/100kg鱼,连喂5-7天。

  (2)白点病

  黑鲷有患鱼点病的报道,症状是体表出现许多0.5-1mm的小白点,粘液分泌增多,鱼体因激痒而磨擦池壁或跃出水面。严重时,食欲丧失,呼吸困难,浮头,有的鳞片脱落,衰弱致死。致病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目的寄生虫。

  (3)卵甲藻病

  病鱼全身搔痒,游窜不安,以身体擦池或其它硬物,体色变黑、消瘦,大面积鳞片松散脱落,体表溃烂,鳍基充血。致病体是卵甲藻,繁殖能力强。高密度养殖时污染很快,会导致大批鱼在短时间内死亡。发病季节8-9月,水温24-27℃。用10-20ppm硫酸铜药液浸泡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四天,有效。因用药浓度较大,须注意掌握,勤换水。

  (4)车轮虫病

  病鱼鳍部和体表粘液分泌量增大,上皮增生,食欲锐减或停食。致病体是车轮虫。发病季节7-8月,水温26-28℃。车轮虫繁殖较快,大量繁殖时会引起死鱼。用2-3ppm硫酸铜全池洒一次即可。但是黑鲷对硫酸铜较为敏感施药的次日应换水,改善环境。

  (5)隐核虫病

  病鱼体表呈现白点状,体表的鳃部粘液增多,体色变黑,鳃丝黑紫色糜烂。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沉底死亡。致病体是隐核虫。发病季节为6-7月,水温20-25℃。用2-3ppm硫酸铜与0.8-1ppm硫酸亚铁混合液,或0.05ppm硝酸亚汞全池泼洒一次即可。施药后第2天全池换水,改善环境。

  (6)鱼鲺病

  病鱼烦躁不安,常跳出水面,狂奔乱游,食欲不振,鱼体消瘦致死。致病体是鱼鲺。寄生在体表、鳃、鳍条上,用吸盘吸附,用口刺破表皮吸吮鱼体内营养。发病季节6-8月,水温20-27℃。用0.25ppm90%晶体敌百虫或0.15-0.2ppm敌敌畏乳剂,全池泼洒,一次即可。用药后一周再施药一次,效果较佳。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