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乌贼乌贼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1] 。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乌贼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内壳。 头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四周围具口膜,外围有5对腕。头两侧具一对发达的眼,构造复杂。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 足已特化成腕和漏斗。腕10条,左右对称排列,背部正中央为对,向腹侧依次为2一5对,其中第4对腕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四周围具口膜,称为触腕,可以捕食,能缩入触腕囊内。各腕的内侧均具4行带柄的吸盘,触腕只在末端舌状部内侧有10行小吸盘,此称触腕穗。雄性左侧第5腕的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生殖腕或称茎化腕。可输送精荚入雌体内,拟目乌贼拟目乌贼起到交配器的作用。 根据茎化腕可鉴别雌雄。腕和触腕是乌贼的捕食和作战武器,不仅弱小的生命将丧生于乌贼的腕下,即便是海中的庞然巨物-鲸,遇见体长达十余米的大乌贼也难对付。漏斗位头的腹侧,基部宽大,隐于外套腔内,其腹面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的软骨凹陷称闭锁槽。 与外套膜腹侧左右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母扣状,称闭锁器,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漏斗前端呈简状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内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当闭锁器开启,肌肉性套膜扩张,海水自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闭锁器扣紧,关闭套膜孔,套膜收缩,压水自漏斗的水管喷出。此为乌贼运动的动力。 乌贼乌贼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 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 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 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躯干两侧具鳍,鳍在躯干末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躯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一侧为背。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让腹侧,后端为背,背侧为前,腹侧为后,这是乌贼的形态学位置、但为了观察叙述简便多采用前种定位。海中的乌贼海中的乌贼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时速达150 千米。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