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特性: 这种海马体稍大,最大个体为22—24厘米。身体环节与刺海马相同,但头冠粗大发达。体上各骨环隆起的棱棘短钝,不尖锐。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所成夹角较小。嘴巴较长,常贴近腹部。背鳍发达,呈扇形,鳍条17。胸鳍短小,鳍条16。体多呈灰黑色,带有白色绒状小斑点和黑色或棕色斑纹。幼海马身体常为赤棕色并带黑色斑纹。本种适应能力较强,为目前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此海马分布较广,产量多。在广东省汕头、惠阳、湛江及海南岛沿海、北部湾均有产。 (二)生态分布: (1)适温范围:海马适于生活的水温范围一般为20—30℃,但不同种类之间和各个发育阶段有所差异。 (2)海水比重:海马对海水比重的要求,一般为1.006—1.027,极限为1.003—1.029。初生苗最好在1.009—1。025之间。 (3)光照和pH值:光照强度一般在500—2000米烛光之间。pH值在6.5—8.0为宜。 (4)水质及透明度:水质要求清洁无毒,含氧量不低于2.5毫升/升,宜在4毫升/升以上。海马的视距在1米以上,因此透明度以1.5以上较为适宜。 (三)食性: 海马的饵料主要有桡足类、端足类、枝角类动物以及各种虾类等。饵料的种类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宜,否则吞不下。海马喜吃鲜活饵料,死的一定要保持新鲜,不能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海马苗要以活的桡足类才能养好。水温在20—27℃时,海马摄取的食物经4—6小时完全消化。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糠虾 的系数略有差异,一般饵料系数为4—7.5。 (四)繁殖习性: 海马雌雄异体,雄海马在性成熟时,肛门后有个育儿袋。海马繁殖季节在3—11月,其中5—9月为盛期,繁殖季节的水温一般在20—30℃,其中以25—28℃为最适宜。 亲体选择及培养 (1)亲鱼选择:亲海马可以自行留种,也可以从外地引种或自然捕捞。不管来源如何,亲鱼均要选择体型完美,健壮活泼的个体。雌雄性比按1∶2至2∶1搭配。挑选的雌鱼要腹部膨大,生殖孔明显;雄鱼要育儿袋长和完整无损。亲鱼年龄以二年内为佳。 (2)亲鱼运输:如果亲海马是从外地引种或自然海区捕捞而来的,则要做好亲鱼的运输工作。近途运输一般采用水桶、水篓或特制的运输容器,盛水湿运;远途运输多采用尼龙薄膜袋充氧运输,这是一种最为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3)亲鱼的精养:在海马繁殖季节到来之前,应注意对亲海马的精养工作,首先将雌雄海马分养,放养密度要比平常疏减一半。其次要保证饵料充足,不可中断,并尽可能投以优质,大小适宜的饵料,以保证亲海马有良好的活动和发育条件。在进行人工培育种苗前半个月左右,当水温逐渐回升至20℃时,再将雌雄亲海马一起混养,让其互相追逐,发情交配。当发现有已育儿的亲海马时,即将其移至产苗池饲养。每个产苗池一般放养2—3尾,以免因拥挤影响胚胎发育。此时,应继续精心饲养,管理操作更要特别小心,力求海水比重和温度稳定,水质新鲜,空气流通、饲料充足。 繁殖 海马可自行在水池发情交配和繁殖,因此不需要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繁殖。亲海马的胚胎发育完善,即自行产仔。当海马苗产出后,应立即与亲海马分开饲养。 苗种培育 海马幼体对水温的适应性较成鱼差,特别对低温的适应性更差。当水温在22℃以下时,幼苗活动力弱,发育不良,育苗成活率低。培育海马苗的水温要力示稳定,换水时的前后温差最好不要超过2℃,同时注意保持水质新鲜清洁,防止污秽入池。 投饵及换水操作:健壮海马苗产出后,不久即可自由摄食,因此产出的当天便可开始投放饵料。一般刚产出后的2—3天内,投喂桡足类的无节幼虫或六肢幼体,以后随着苗体长大,投以小型以至大型桡足类成体或小端足类等。每天投饵3—4次。 为了保持水质清洁,必须经常换水和清除池义污物。通常每天2—3天换水一次。换水时间一般早晨或上午进行,午后一般水温较高,不宜换水。为避免初生幼苗离水时间过多过长,最初3—天内,不必采用搬苗过池全部换水的方法,可以每天在原育苗池用虹吸法排去1/2—2/3旧水,并将池底污物吸除,然后添入新鲜海水。 饲养技术 (1)调整密度 海马不宜大小混养,因此应随着海马不断成长,按个体大小进行分池分批放养,并不断调整放养密度。通常,每立方米水体放养7—9厘米的海马仔300—500尾;或10—13厘米的海马100—200尾;13厘米以上成鱼只放养30—50尾。 (2)控制水质 海马对水中含氧量状况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刚抽上来的海水,最好稍经沉淀以后再用。换水时,要预先测定水温和海水比重。水温控制在12—33℃之间,但温差不能过大。通常,水温在25—28℃时,每隔1—2天换水一次;冬天水温低,在20℃以下时,则4—5天换水一次。 (3)精心投饵 7—10月是海马食欲旺盛,成长最快的时期,此时必须投足饵料。投饵的总要求是:质精量足,大小适合,少投勤喂,操作轻便。投喂量应根据海马数量和规格不同,以基本吃完为准,并做到定时、定量。海马仔每天投饵2—3次;成1于投饵2次。投饵要在白天进行,每隔3—6小时投饵一次,早晨和上午多投些;下午少投些,切不可有过多剩余饵料。
(4)日常管理 1)调节光线,控制水温。 2)经常观察,注意海马活动情况。 3)雨季期间要防止污物浸入和淡水注入过多,以防池水比重降低或池水过满造成海马外溢。 4)注意病敌害,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病害防治 肠胃病 症状及病因: 此病是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多发生在海马细苗阶段。得此病的海马肛门松弛、红肿,附有白色物。其肠胃胀大,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粘液流出。病海马行动痴呆、迟缓,漂浮于水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衰弱致死。 防治方法: 保持水质和饵料清洁,适当减少投饵量,能使病情减轻。用氯霉素、合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防治也有效。使用方法是全池泼洒,每立方水体100—200万单位。2—3天换水的同时下药一次,直至病态消除为止。此法用于预防效果更佳,做法是:从苗初生开始用药,坚持半个月,可提高成活率。 适用药物: 氯霉素、合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 肤毛病 病因及症状: 海马体表被水螅虫或种形虫等寄生。此病对海马苗危害较 大。得此病的海马,鱼全呈“毛虫”状,常因身体负担过重,活动不便,焦躁不安,挣扎摆动,摄食困难,渐渐体弱致死。海马仔和成鱼患此病虽对其活动影响不大,但时间长而严重者常因引起的皮肤损烂、色素脱落,形成白斑,感染其他病菌而死亡。 防治方法: 用1‰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浸溶30分钟。 适用药物: 福尔马林(甲醛) 烂鳃病 症状及病因: 病原体是车轮虫,寄生在鳃部或体表,整年均有发生。此病虽不是严重病害,但在鳃部大量附生车轮虫,以引起鳃组织腐烂,妨碍海马呼吸,损伤鳃组织产生毒素,影响其生长,严重患者也会死亡。 防治方法: 用8ppm硫酸铜和1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分钟对车轮虫有 杀死作用,效果显著。此外,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混合剂进行全池浸浴,每隔一天施放一次。 适用药物: 硫酸铜、高锰酸钾、硫酸亚铁 气泡病 病因与症状: 此病多在水质不洁,强光照射或不及时换水,藻类大量繁 殖情况时出现,尤其是雨后光线强时更易发生。病海马鱼体各处表皮隆起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泡,影响正常生活,浮于水面,失去平衡,呼吸困难。最后气泡溃烂。细菌侵入,发生炎症;特别是长在吻部气泡能使海马呼吸闭塞雪生炎症而致死。 防治方法: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强光直射;将病鱼移入新鲜水中及阴凉处;控制藻类繁殖,这样病情可逐渐好转。用针刺破气泡放出气体,能获得较好效果。用2.4‰的生石灰水浸浴病海马10分钟,或将病海马移至新鲜清洁海水中,加入0.1—0.2‰石灰浸浴消毒1—2次,或用5ppm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浸洗5—10分钟,或以1—2%的漂白粉进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不过,漂白粉易变质,故每次用药时需先进行安全测试。 适用药物: 生石灰、高锰酸钾、漂白粉 胰脏炎 病因与症状: 病因不明。据解剖观察,发现胰脏组织发炎,呈微红色。主要是大海马感染此病。病鱼呼吸加速,孤独不食,痴呆呈昏迷状,1—2天后即死亡。 防治方法: 用磺胺脒药片研成粉末拌入饵料,加水泡浸5—10分钟,然 后投喂病海马,可获疗效。 适用药物: 磺胺脒 胀鳔病
症状与病因: 海马的生活条件发生突然变化,如水温突然升降,光线太 强,氧气充足,水质恶化,饵料不足等,均容易引起此病。此病多发生在海马仔至成鱼阶段,且雌性居多。病海马鳔囊充满气体,腹部胀大,不能下沉,游泳失常,只能侧卧漂浮于水面,摄食困难,时间过久鱼体消瘦,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 改善海马生活条件,保持水质清洁、新鲜、氧气充足,水 收获时间 前面已说过,6月底以前繁殖的幼苗,经4~6个月便可长成体长130~140毫米以上的成体,故多在越冬前(12月份至翌年2月份为越冬期)进行收获,以节约越冬期间大量的加温费用。但7~8月份以后繁殖的幼苗,养至当年11~12月份时,个体尚小,不能收获,要到翌年3~8月份才能长成成体,故7~8月份以后繁殖的幼苗,多在翌年越冬前才收获。 收获海马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准备收获的海马放在淡水中泡死,然后洗净晒干,即可出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