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蓄水养殖泥蚶技术

2025-4-23 13:0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24| 评论: 0

摘要: 一、泥蚶的生物学  (一)外部形态  贝壳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很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腹缘圆。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面放射肋发达,约20条,同心生长纹与放射肋 ...
一、泥蚶的生物学

  (一)外部形态

  贝壳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很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腹缘圆。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面放射肋发达,约20条,同心生长纹与放射肋相交结在肋上,形成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此种结节在成体壳的边缘较弱。壳表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条沟,壳表被有棕褐色的簿壳皮。泥蚶个体较小,一般成蚶长3厘米,大者可达6—7厘米。

  (二)生态习性

  泥蚶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喜欢栖息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中低潮区软泥质滩涂上,营浅埋生活。栖息的泥层较浅、稚贝栖息在泥层的表面,刚好被软泥盖过,大蚶栖息深度为1—3厘米,生活时通过壳、外套膜、鳃纤毛的运动,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生命活动。由于进排水的原因,在滩面上形成小孔,孔的周围堆积着排泄物。泥蚶的活动方式有水平和垂直运动两种。依靠斧足伸缩在滩面上匍匐运动,运动方向不规则。碰到障碍物即改变运动方向或潜入泥中,正常情况下很少活动。在寒冷与高温季节,泥蚶均要向涂下潜。

  泥蚶为广温性贝类,对温度适应能力很强,适温范围0—35℃,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8℃。泥蚶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随个体大小而异,稚幼贝耐低盐程度差,一般成蚶或个体大的蚶种盐度在8‰—10‰以上均能养殖。海水盐度激烈变动或者长时间在低于1.004比重以下会大量死亡。蚶苗对淡水一般可耐3天,而成蚶可耐6天左右。泥蚶有很强的耐干能力,气温18—24℃,成蚶干露8天后才死亡,11—13℃可维持15天,蚶苗在11℃时,可活7—8天。但南风天,耐干能力减弱,因易开口失水而死亡。

  泥蚶的生长速度比较缓慢,从苗种到商品蚶出售,一般需养殖2—3年,蓄水养殖一般两年都可达到商品规格。

  (三)繁殖习性

  泥蚶是卵生型贝类,雌雄异体,从形态上难以分辨雌雄。在浙江以南的海区,泥蚶一般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性腺充分成熟时包被整个内脏块,雌性大多呈桔红色、雄性呈乳白色。在自然海区每年整个繁殖期排放4—5次,一般每隔半个月排放一次,都在大潮期间产卵,每次排放量因个体大小和性腺饱满程度不同而异。1龄蚶雌性排卵量为几十万粒,2—3龄蚶为l00—400万粒。一只壳长3厘米的雌蚶,经人工催产,一次可产卵340万粒。泥蚶一般在大潮汛期间排卵。在适宜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后经过13—14天浮游期后下沉到涂面,附着变态成稚贝,再经过一个多月后进入蚶苗期。

  泥蚶的繁殖期随地区而异,浙江沿海为6月中旬至9月初,盛期为7月。象山港产卵期为6月下旬至8月底,盛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三门湾在6月中旬至8月底,盛期为7月。影响泥蚶性腺发育及产卵的主要因素有水温、营养条件、养殖方式等。

  二、泥蚶养殖

  泥蚶从人工育苗或自然海区刮的苗种要经中间培育,将8—10万粒/500g苗种培育到300—500粒/0.5公斤,以黄豆大小的蚶种,称为蚶豆(种)培育。蚶种培育的技术、环境条件,管理要求高,难度大,目前大多采用苗种专门的中间培育,群众养殖一般都用蚶种养殖至商品蚶,即从600—1000粒/公斤的蚶豆培育至60—160粒/公斤称为泥蚶养成。

  (一)苗种放养

  1.放养数量

  泥蚶养殖放养密度要适宜,密度过高会影响生长,密度过低,降低蚶塘利用率,影响产量和效益。放养数量应根据蚶种规格,海区条件及苗源情况而定。各地放养量不甚一致,一般每亩播种量为12.5万—18万左右。

  2.放养时间与方法

  放苗时间:传统养殖一般在清明前后(4月)。现在许多地方为了提高苗种运输,放养成活率,苗种放养在小寒至清明期间(11月—4月初)进行。若由于各种原因,放养时间推迟,气候已转暖,应尽量争取缩短中间离水时间,以免蚶种受温度刺激或开壳或出血现象,影响养殖生长。放苗方法采用干潮与带水放苗都可以,但播种要均匀,不要重播与漏播。

  (二)养成管理

  加强养成期的管理是保证产量主要的措施。首先播种以后,发现密度不均匀要加以分散。养成期间,要经常检查蚶塘,消灭敌害生物和防范自然灾害。雨季盐度下降要注意防淡。尤其是河口地区当比重下降到1.004以下,持续3天以上时要及时排放塘内水体,并每亩用食盐20—50公斤均匀撒放,以保持一定盐度,渡过不良环境。此种情况在杭州湾区经常发生,如慈溪师桥1997年7月5—12日由于杭州湾海域区连续的大雨,使整个杭州湾盐度很低,养殖泥蚶经一周左右的低盐度浸泡受到影响。12日天一转好,立即排干蓄水,并迅速撒盐,使养殖泥蚶得以及时恢复。夏季水温上升,冬天受冷空气影响时,要加高养殖水位,以夏天降低水温促进泥蚶正常生长,冬季保持与提高养殖水温,防止养殖泥蚶受冻。平时管理要经常观察水色、水质,要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硅藻与浮游植物,发现硅藻数量少要及时施肥,培育基础饵料。在杭州湾区,夏天受台风影响,从初秋开始,涂内底栖硅藻数量明显减少,泥蚶生长速度减慢,要及时投放鸡粪培育饵料,以满足泥蚶生长的饵料需要。蚶塘养殖要经常检查堤坝是否漏水,要做到见漏就修。每月放水二次,大潮期间应及时排水、进水,小潮汛海水不能淹没堤坝,不能任意放水。

  (三)敌害防除

  蓄水养殖,泥蚶的生长速度加快,但从个体小的蚶豆到商品蚶一般都需2年左右,在养殖生产中除害防害是养成管理的重要措施。主要的敌害生物和防治方法。

  1.蛇鳗。蛇鳗主要吞食蚶苗与蚶豆,要及对捕捉、用2%—3%氯化钠消毒养殖池或用1%鱼藻精乳液灌入鳗洞内杀死,效果显著,而泥蚶不受影响。

  2.河鲀。是游泳性鱼类,常随潮水进入,可在养殖池周围栏网或插竹驱赶,也可利用河鲀内脏块,挂在养殖堤地四周,让其发臭,河鲀闻其臭味迅速成群逃跑。

  3.蟹类。有青蟹、梭子蟹、招潮蟹、方蟹等,主要危害蚶苗种蚶豆,一般是在放干潮水后用手工捕捉。

  4.斑玉螺(或微黄镰玉螺,浙江沿海较普遍)。玉螺能分泌一种酸性液体把坚硬的贝壳穿洞,吸取体液等蚶死后壳开时食其肉。捕足办法在生殖季节,下海捕捉或捡其卵堆,歼灭后代,平时放干潮水及时用手捡,或用少竹竿和铁丝做成的捡螺搭抓捕。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