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多季蓄水养殖技术

2025-4-23 01:0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31| 评论: 0

摘要: 泥螺(BullactaexerataPhilippi)俗称黄泥螺、吐铁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目前多以非苦水粗养形式进行养殖,这种方式生长慢、产量低。笔者于2000年度进行了泥螺多季低坝池塘蓄水养殖,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收益。 ...
泥螺(BullactaexerataPhilippi)俗称黄泥螺、吐铁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目前多以非苦水粗养形式进行养殖,这种方式生长慢、产量低。笔者于2000年度进行了泥螺多季低坝池塘蓄水养殖,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收益。

  I基本情况

  1.1试验池塘试验用低坝池塘是慈溪市范市镇海涂养殖区.面积20亩,呈长方形,塘埂高20—30cm,底质平坦,底泥呈灰黄色,泥质含沙量较低,底栖硅藻类丰富,一般能保持塘内平均水位8。15cm。大潮汛期间能放入海水,进行换水或加水。放养前清除沙蚕、蟹类、弹涂鱼等不利于泥螺生长的敌害生物。

  1.2试验时间2000年3月中旬到8月初,共放种7次,每季养殖时间15~25天。

  1.3泥螺种放养泥螺种购自上海军贤县。运至目的地的当天傍晚后放入池内,第一次放入时间为2000年3月16日。

           

  1.4池塘管理在试验期.根据季节和气候、水质的变化和泥螺活动、生长、起捕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a.春季养殖:当气温回升.涨潮前把第一季螺种播下.等螺体潜入表泥后放人海水,使塘内水位在5—8cm。当遇上小潮不能进水前要多蓄水,以防干露时间过多,引起油泥发硬,影响泥螺的生长。需每天巡塘,发现有沙蟹洞及其它蟹洞、弹涂鱼洞,立即进行补漏,并在3月28日用杀灭鞠酯泼洒,用量每亩15ml,于4月3日开始放水起捕.3天后捕毕,留下小部分规格偏小的泥螺。4月9日放入第二季泥螺种。

b.夏季养殖:气温较高,雨季较多,易使池水变淡,因此当大潮迅来时.使塘内保持最高水位,这样也可以减少塘水变淡程度和夏季太阳直射。5月26日观察到水体透明度很大时(看上去几乎是透明无色),于当天下午施放无机肥,用量每次每日施放尿素3kg,于5月29日又施放一次.这样使滩涂的底栖硅藻蟹殖更快,增加泥螺的饵料(即养殖滩涂的“油泥”)。防止泥螺因泥质、水质不适或生物饵料不足而集体迁移。在5月—7月共放入5季,放入时间见表1。起捕时间见表2。

c.秋季养殖:初秋气温很高,泥螺种锐减,8月份开始因泥螺种的缺少和多次台风的影响,不断继续进行蓄水养殖,在8月初台风来临前把水放干,起捕最后一季泥螺。

  2结果

  试验池在4月6日起捕第一季泥螺开始到8月5曰共起捕7季,总重量4387kg(第一季起捕重量少于放养重量,主要原因是有一定量未能起捕),见表2,净产量1120kg,总收人为37070元。苗种费19132元,捕捞费、租塘费、用药费、肥料费等共计6500元,净利为11438元。

  3讨论

  3.1泥螺多季蓄水养殖方法简单,管理方便,成本低,风险小,资金周转快,收益高,是海涂养殖贝类获得高收益的好方法。

  3.2泥螺多季蓄水养殖的待点是养殖时间短,从二表可见,从放养到起捕一般在1个月左右,养殖规格与起捕规格相比,长大倍数不多.但购进种螺价格与出售价格相差较多,虽增重不明显,但效益显著,这主要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不但能使个体长大,而且其品质大为提高,把肠胃中含有大量泥沙的泥螺养成起捕时不合泥沙的泥螺。具体方法是:(1)选择以泥质为主、涂质细软、含底栖硅藻类丰富的中潮区开挖池塘;(2)养殖20天以上,起捕时选择风向为南风最好,起东南风也可以,而不能起西北时起捕,否则泥螺肠胃内含有较多的泥沙。

  3.3在泥螺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主要有两点:

(1)防治敌害:海鸟、沙蚕、蟹类等对泥螺的危害相当严重,必须随时防止和清除,根据沙蚕和蟹类的危害程度使用药物,一般每养殖一季喷施一次药物。用适当苦水的办法可以防止成群海鸟的吞食,但因蟹洞等原因,解决漏水问题也是关键,除杀灭挖掘漏洞的生物类外,要坚持每天巡塘二次以上,一发现有漏水就立即阻塞,并挖出洞内生物。

(2)防止泥螺外逃:滩涂上养殖的泥螺遇上气温突变、炎热高温、大雨使水变淡、刮大风、生物饵料不足等原因都要发生集体迁移,防止方法是改良池塘环境,如施肥、加水、换水等,或采用1m高的聚乙烯网片拦住逃跑方向。

  3.4本次试验池塘条件不太理想.养殖过程基本上不投饵施肥。如海水每天在涨潮和落潮时自然交接池内海水使其变成活水,或者在养殖过程中每天进行投饵施肥,也许能使泥螺的生长速度更快,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泥螺的个体重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而增加收益。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