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学特征 泥螺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域的潮间带滩涂,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泥螺生活于泥沙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沙泥、沙质底质中也能生存。雨天或天气较冷时多潜于泥沙表层,不易发现。春、秋季则爬出泥层在滩涂面上摄食,夏季烈日曝晒下极少爬出滩涂表面,而晚上则出现大量泥螺。5~9月为繁殖期,卵群呈加深球形,半透明,以胶质柄固着于海涂上。 泥螺成体和幼苗的生存温度为-1.5~33℃,其中以0~30℃较适宜生存和生长。不同产地的泥螺可在1.84~28.80盐度内生存。在pH值低于7.13和高于8.10时,泥螺在2小时内分泌大量粘液,个体翻转,约7小时后此现象消失,个体可缓慢爬行,未发现海水pH值在不同个体间有明显差别。 泥螺为舐食性腹足类,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泥土表面舐取食物。浮游幼虫阶段为滤食食性,主要依靠纤毛摆动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泥螺的饵料主要种类为底栖硅藻,此外还有大量的有机碎屑、泥沙及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等。胃内容物组成与自然海区饵料组成无太大差异,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 2苗种生产技术 苗种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养殖的发展,目前养殖的苗种主要依靠野生苗,土池育苗仅能提供少量苗种。自然海区的野生苗受海况因素影响较大,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给苗种生产带来一定困难。采捕野生苗是在泥螺苗密集处,轻轻刮取幼苗,并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 土池育苗可采用2种方法:一是将性成熟的泥螺作为亲本直接养于塘内,使其在塘内交配、产卵,并在塘内培养浮游幼虫;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泥螺养殖海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