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斑症病毒病 【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病原】病原为白斑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enseusChinensisbaculovirus)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osisbaculovirus)。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临诊】根据临床病状可以诊断。进一步诊断可用组织切片法、T——E染色法、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上ELISA法、核酸探针和PCR等技术诊断。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 【防治方法】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根本措施是强化饲养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①彻底清淤消毒。②严格检测亲虾,杜绝病原从母体带入。③使用无污染和木带病原的水源,并经过滤和消毒。④受精卵在进入孵化地前用50毫克/升的PVP-I(聚乙烯吐哈烷酮碘)浸洗0.5-l分钟。⑤放养无病毒感染的健壮苗种,并控制适宜的密度、⑥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0.2%-03%的稳定维生素C;如投喂鲜活饵料,必须先检测证明不带毒并且不腐败变质,或经熟化后再投喂。⑦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不使人为惊扰。⑧虾池设立增氧机,任何时候保证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⑨加强巡地、多观察,发现他水变色要及时调控,不采用大排大灌换水法,应多次少量,遇到流行病时,暂时封闭不换水。⑩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继发性疾病,或采取相应药物防治。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病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ereaticparvovirus(简称HPV)]。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临诊】临床诊断可依据病虾的病状,也可用肝胰腺涂片以T-E(曲利本蓝一伊红)或Giemsa(吉姆萨)或孔雀绿染色法,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也可被感染。作为一种慢性病,中国对虾感染率可达到70%-80%,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在50%-90%。随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分市地区主要是我国,东南亚、墨西哥湾和澳洲、非洲等地也有发现,无明显季节性。 【防治方法】同白斑症病毒病。 3.红肢病(红腿痛、败血病) 【病状】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或不吃食,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游泳足变红是红色素细胞扩张。鳃区变黄是鳃区甲壳内表皮中的黄色素细胞扩张。病虾血淋巴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血细胞数量减少。 【病原】由弧菌(VibriO)或气单胞菌(Aeromonas)等属中的一些种类侵入对虾血淋巴中并大量繁殖而引起。 【临诊】可根据对虾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和游泳足变红、鳃区变黄作出初步诊断。在虾池环境条件恶化时,对虾的游泳足也可暂时变红,但条件改善后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原状。因此,在确认本病时,应从虾池中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