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属鲈形目鳢鱼类,又称七星鱼,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月鳢肉质细嫩,骨刺少,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滋补,加速伤口愈合等多种药用价值。并且病害少、易饲养、市场售价高,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体形呈现筒状,后部较侧扁,各鳍均无棘。体呈现绿褐色或灰褐色。体侧有7——11条“<”形的银灰色条纹.尾基部两侧,各有一个边缘是白色的黑色眼状斑.整个身体分布着银灰色的小圆点。 生活习性月鳢适应性强,常栖居于山涧溪流、水草繁茂的浅水池塘及沟渠中,喜栖息于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辅助呼吸器官,在湿润无水的环境里能存活数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6——30℃。 食性月鳢性凶猛,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小鱼及各种水生昆虫,幼鱼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可投喂颗粒饲料。 繁殖二龄时性成熟,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8——28℃。1尾体重500克的雌鱼产卵量一般在10000粒左右。卵呈现圆形、金黄色,为浮性卵,卵聚集成块浮以水面上,亲鱼有护卵本能。人工催产,一般采用胸腔注射HCG+LRH—A等催性药物的方法。 池塘养殖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1/15——1/15公顷为宜,水深1.5米左右,水质好、无污染、灌排水方便。放养前,每1/15公顷池塘用150千克生石灰清塘。待药性消失后,加注1米深的新水,在池塘中种植适量的水葫芦或水浮莲,以遮蔽阳光。同时,在水底设瓦缺罐等作为鱼巢,供鱼栖息。清塘后要适时施足基肥,月鳢的逃跑能力很强,塘埂要高出水面半米以上或在塘埂四周设防逃网。 苗种培育鱼苗孵出3——5天,可放入培育池内进行专塘培育。此时鱼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不足时,也可投喂部分鱼糜,体长2厘米以上时可逐步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月鳢有自残杀的现象,因此在苗种培育阶段经及时过筛分养。鱼苗长至3——5厘米时,便可进行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一般每1/15公顷放养体长3——5厘米的鱼苗5000——8000尾。投放的鱼种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鱼种入池后,头几天可不再投喂,待池塘中浮游动物明显减少时,再投喂浮游动物,丝蚯蚓,碎鱼及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以后逐渐完全投喂冰鲜鱼或颗粒饲料。日投饵2——3次,每次以让鱼吃八成饱为度。日投饵量要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进行调整,一般约为池鱼体重的5%——10%,试验120平方米的小池内养殖月鳢,经8个月的养殖,当年幼鱼可长成300——600克的成鱼。 防治鱼病月鳢抗病能力强,对其病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般采取投喂鹇铒料和活铒料、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等方法预防细菌性鱼病。发生鱼病时,可用0.5×10-6的痢特灵或1×10-6的漂白粉液泼洒全池进行防治。寄生虫病,可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采用0.5×01-6的90%晶体敌百虫或0.7×10-6的硫酸铜或其他药物泼洒全池进行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