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高密度养殖花鲈试验

2025-4-12 22:30|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2| 评论: 0

摘要: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又称青鲈、鲈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科。花鲈肉质坚实、洁白细腻、味道清香,名列珠江“四大名鱼”之首。花鲈喜生活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苗种经过适当淡化后,在纯淡水水域中生长 ...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又称青鲈、鲈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科。花鲈肉质坚实、洁白细腻、味道清香,名列珠江“四大名鱼”之首。花鲈喜生活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苗种经过适当淡化后,在纯淡水水域中生长良好。为了推广名优品种养殖,提高优质鱼类产量和增加渔民收入,我们进行了池塘高密度养殖花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试验鱼塘位于珠海市斗门县白蕉镇,试验塘面积0.53hm2,常年水位2.2m,东西向,水源充足,配置3kW增氧机2台。并在东西方向的塘基中段搭建投料台,投料台离池边约3m,基本位于池塘的中央。放养前按常规方法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清塘后注水。

1.2鱼种放养

1999年3月从福建引进花鲈夏花鱼种3.3万尾,规格为2.5~3.0cm,放养密度为4000尾/667m2。鱼种放养前用药液进行常规消毒。放养时,用密网在试验鱼塘一角围成约占池塘总面积1/6左右的区域,将夏花鱼种放入其中进行强化培育;鱼种达6~8cm时,将网围的区域扩大到池塘总面积的1/2左右;鱼种体长10cm时,将围网去掉,进入成鱼养殖阶段。

1.3饲养管理

1.3.1投饵第一阶段:2.5~3.0cm的夏花鱼种进行强化培育,主要投喂人工培育的红虫、水蚤等活饵料,日投喂量控制在6%~8%。第二阶段:鱼种达6~8cm时,食性开始转变,进入驯食阶段。前期投喂一部分小鱼虾,然后逐渐地在小鱼虾中混入一部分粒径较小的幼鱼颗粒配合饲料投喂,后期全部投喂幼鱼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5%~6%。第三阶段:鱼种达10cm时,投喂成鱼颗粒配合饲料,根据天气情况和水质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控制在3%~4%。

1.3.2日常管理在苗种培育阶段,主要注意洗涮网片,防止网眼堵塞,促进水体的交换;同时,通过换水改善池塘水质,一般7~10d换水一次;投喂饵料时注意少量多次,防止投喂过量造成水质恶化。在成鱼饲养阶段,主要通过开动增氧机和换水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池塘水质,天气正常时,一般在中午开动增氧机2~4h,同时,根据池水的状况,每10d左右换水一次;投饵严格做到“四定”,每15d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在夏秋鱼病流行季节,除作好日常消毒管理外,定期拌饵投喂抗病药物进行疾病预防。

2试验结果

2.1收获

1999年12月初起捕,总共收获鲈鱼13345kg,每667m2产量1668kg,个体平均重0.52kg,成活率80.2%。

2.2养殖效益

试验池塘总产值为213520元,支出146795元(主要包括池塘租金、苗种购买、饲料、药物、电费等),获纯利66725元,投入产出比为1∶1.4.5;每667m2产值26690元,纯利6416元,养殖经济效益明显。

3小结与讨论

3.1本试验中,花鲈在高密度条件下饲养,生长状况良好,个体平均重达0.52kg,已基本符合商品鱼上市规格;在试验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缺氧及鱼病情况,说明花鲈能适应池塘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3.2在已往粗放养殖花鲈时,许多渔民采用冰鲜野杂鱼做饵料投喂,饵料系数较高,同时,冰鲜鱼类对池塘水质的污染很严重,显然,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不能用冰鲜鱼类来饲喂花鲈,所以,我们对花鲈进行驯食后,采用鲷科鱼类的配合饲料来饲喂。配合料的使用对池塘水质的改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用配合料饲喂花鲈的饵料系数也较低,一般1.6左右。

3.3本次试验的放养密度4000尾/667m2,是根据花鲈的生物学特性并参考了已往粗放养殖花鲈的放养密度而确定的;由于涉及到资金原因,本试验未能设计更多的放养密度梯度组来做比较分析,所以,池塘高密度养殖花鲈的最适合放养密度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来确定。

3.4因花鲈是肉食性鱼类,又加上本次试验需要对花鲈进行驯食,所以本试验池塘中,只是单养花鲈,没有混养其他鱼种;考虑到水质改良的因素,如果能在高密度花鲈的池塘中混养少量大规格的经济价值不错的鳙鱼,对水质的改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不少的作用。

3.5本试验中,出现少量花鲈肠道充血、鳃部充血死亡的现象,经过泼洒水族净及鱼康乐拌饵投喂后,病情逐渐消失。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