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生态养虾模式技术要点及推广

2025-4-12 21:5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1| 评论: 0

摘要: 雷州市对虾养殖始于1985年,从第一口塘试验养殖成功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八年。目前全市虾池已达到8.5万亩(其中老化虾塘5万多亩),年产商品虾9300吨。对虾养殖业成为本市经济的亮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 ...
雷州市对虾养殖始于1985年,从第一口塘试验养殖成功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八年。目前全市虾池已达到8.5万亩(其中老化虾塘5万多亩),年产商品虾9300吨。对虾养殖业成为本市经济的亮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年来,虾病一直是养虾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雷州市养虾业的带头人—雷州市原水产局长曹耐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不忘帮助雷州群众解决虾病防治难题,回到老家东里镇白岭南宅村安营扎寨继续进行养虾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2001年开始养虾新模式—全封闭生态养虾的尝试,并于当年获得成功,1.71亩虾池,单造产商品5400多市斤,养殖1.46亩,盈利3万多元;2002年再创新高:单造亩产5413市斤,养殖1.46亩,盈利4万多元;今年又利用地膜铺设改造老化虾池按照传统养殖模式放养的对虾183亩。

  应用全封闭生态养殖模式养虾,一是产量高,发病少。老化虾池按照传统养殖模式放养的对虾,发病面积达90%,失收率达80%,而应用该模式的虾池目前长势良好。较早放苗的已收获商品虾5784市斤,平均亩产3213市斤,盈利3.65万元;曹强,养殖一口池1.8亩,放虾苗20万尾,收获商品虾5831市斤,产值7.9万元,盈利4.52万元;曹宏良,养殖一口池1.3亩,收获商品虾4500到3000市斤左右。二是虾的质量好,达到无公害、安全、健康食品标准;三是全封闭式养殖,减少废水排放污染,保证海区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四是可确保产品出口质量,提高竞争力,利用占领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五是为旧虾塘改造提供借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极具有推广意义。

  一、全封闭生态养殖的基本原理。

  每口虾池面积为1.5-3亩,池塘小,较好管理,出现问题波及面不大,容易处理水体,挽回损失比大塘容易;虾池用地膜铺设,池水不容易渗漏,保持水位稳定;设置中间排污,安装增氧机,使上下层水体交换并形成池水环流,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沉积在池塘中部,通过池塘中排污系统抽出池外减少水体污染,同时施放有益微生物,促进有机物分解矿化,稳定水质,另外通过一池水养殖一造虾,在养殖过程中因蒸发、吸污等原因损失的水分用淡水补充,从而隔绝外界水体病害入侵,这样使养殖成功机率大大提高。

  二、养殖生产管理过程把好六关。

  一是毒塘关。因为沿海虾池较多,多年养殖排出废水污染近海海区,使海水中含有较多有害微生物。这样,养殖用水必须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处理。具体做法是:池塘加满水后,按每亩每米水深施加30公斤漂白粉,将水体中的各种生物全部杀灭。二是肥水关。保持虾池藻相的稳定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池水中微生物已被杀灭,必须向池中接种藻类。在施肥的同时,要从虾苗场捞取一定数量的用与喂养虾苗单胞藻放入池中,2-3天后,当虾池中呈现一定藻相,透明度在30-40cm就可以投放虾苗。三是选苗关。虾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虾的成败,选择健康虾苗是养虾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一定要把好选苗关,绝不能放养带病虾苗。虾苗放养量应控制在10-15万尾/亩为宜。四是吸底排污关。高密度养殖对虾,不可避免地会池底沉积大量的对虾粪便,残饵及浮游生物的残体,这些废弃物的增氧机的带动下,随着池水循环,部分被氧化分解,作为能量被虾池中藻类吸收,继续维护藻相的稳定和平衡;大部分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沉积到池塘中央,沉积物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很快污染池底,造成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因子的含量上升,影响对虾的生长并引发虾病。因此,将虾池中央的污物及时清除至关重要。一般虾苗放养一个月后开始吸污,2-3天吸污一次;当对虾至体长7-8cm时,每天吸污一次,体长9cm,每天要吸污2次,每次吸出,虾苗放养一个月后应该注意监测水质,每天或隔天检测虾池底层水的pH值和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的含量,尽可能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六是生态防病关。根据测定虾池水的各项数据,定期分别释放不同的活菌,使池水中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种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减少虾病的发生。根据不同水质状况释放的菌种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和红螺菌等。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