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无公害养殖模式:蚌、鮊混养

2025-4-10 22:2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0| 评论: 0

摘要: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蚌、鮊混养已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正在我县各地蓬勃兴起。这一模式具有周期短、易管理、高效益、无公害等特点,是我县效益渔业的又一新亮点。一、池塘要求:面积30-100亩 ...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蚌、鮊混养已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正在我县各地蓬勃兴起。这一模式具有周期短、易管理、高效益、无公害等特点,是我县效益渔业的又一新亮点。

一、池塘要求:

面积30-100亩为宜,水深1-1.5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

二、池塘消毒:

放养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干塘消毒。方法是在池塘四周和中间挖若干水坑,生石灰熔化后不待冷却即进行泼洒,彻底杀灭病原体,由其是要杀灭对翘嘴红鮊危害极大的小瓜虫和指环虫等寄生虫。最好在生石灰清塘第二天,用推耙将池底浮泥推一次,将表层石灰拌到池泥中去。

三、水质培育:

翘嘴红鮊的池塘养殖需要肥水下塘,并在养殖过程中保持适当的肥度,既可提高成活率,又能减少易感寄生虫的侵害,这是获得养殖成功的关键。

四、鱼蚌放养:

翘嘴红鮊冬片放养时间12-1月,放养密度200-300尾/亩,规格8厘米以上。搭养仔口白鲢20-25尾/亩,仔口花鲢20-30尾/亩,仔口鲫鱼30-40尾/亩;育珠蚌吊养时间5-6月,吊养密度700-800只/亩。

五、日常管理:

投饲:翘嘴红鮊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0%左右,每天投喂3次,早、中、晚均量投喂,日投喂量视摄食、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控制在鱼体重的5-10%。

水质管理:水质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并视水质情况适时追肥。一般每半月至一月施一次有机肥,每次每亩100公斤左右;也可施无机复合肥,一般每亩2-3公斤;使用带有生物活菌的培水肥效果更好。经常冲水,水质过肥时可使用生物净水剂调节(如科利尔蚌用净水剂),使水质长期保持肥、活、嫩、爽。

六、示范户情况:

养殖面积45亩,水深1.2米。

1、放养情况见

2、投入成本情况

3、产出情况:

珍珠蚌:34300只×2.2元/只=75460元

翘嘴红鮊:4650公斤×42元/公斤=195300元

白鲢:1580公斤×2.4元/公斤=3792元

花鲢:4550公斤×4.6元/公斤=20930元

鲫鱼:1350公斤×7元/公斤=9450元

其它杂鱼:1600元

合计总产值:30.65万元。

4、总利润22.36万元,亩利润4968元。

七、小结:

近年来,德清县已有不少面积的珍珠蚌暂养基地,育珠蚌养殖1年以后可随时出售整蚌,这种方式消除了混养鱼类起捕时的后顾之忧(没有了吊蚌设施)。混养高档鱼类,提高池塘利用率成了一种有效的选择。在吊养育珠蚌的池塘中,需要经常不定期地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使水质长期保持一定地肥度,这样的水质同样非常适合翘嘴红鮊的养殖。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不定期冲水,或不定期使用生物活性净水剂,这样可及时消除池塘中过多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迅速分解残饵、粪便,使水中微生态保持良性循环。

蚌、鮊混养这一新的养殖模式,通过减少放养密度,采用物理。生物的方法调控水质,全程不使用化学药品,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所以,蚌、鮊混养是一种无公害的生态养殖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