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对虾的健康实用管理技术

2025-4-10 22:1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34| 评论: 0

摘要: 一、场址的选择1、供水条件养虾生产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作保证,其中pH和盐度这两个参数的波动不能过大,pH值的理想范围为7.5-8.5、盐度为10-30‰之间。除咸水、半咸淡水外,淡水水源对虾场生产也十分必 ...
一、场址的选择

1、供水条件

养虾生产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作保证,其中pH和盐度这两个参数的波动不能过大,pH值的理想范围为7.5-8.5、盐度为10-30‰之间。

除咸水、半咸淡水外,淡水水源对虾场生产也十分必要,它可调节虾池的盐度及供虾场职工生活用水。

水源应不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主要水质指标应不超过对虾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

2、地质条件

沿海风浪较小的泥质或泥砂质的潮间带,以及潮上带的盐碱荒滩均可建池养虾。但必须对底质作多点勘探,进行不同层次土样的化学成份及机械组成分析。尽量避免在酸性土壤处建池。此外,还应注意选择地势平坦、施工和进排水方便的地方。

3、社会条件(基础设施)

应考虑交通、电力、通讯、劳动力、饲料及供给、安全等条件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二、养虾场建设

虾池面积在10亩左右,虾池以圆形为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虾池、四角弧形也是使水有效环流的池子。池面水深1.5-2.0米。池底应以0.2%的比降顺向排水闸。池堤顶宽2-3.5米,堤顶高出设计水位0.5-1.0米。池底坡度视土质及有否护坡而定,一般可取1:2-1:2.5。粘土地一般不需护坡,松散土壤或长条池两端的堤坝最好进行护坡。

虾池两端应设进水闸。闸宽1.0-1.5米。排水闸底要低于池内最深处,以便排干池水,有利于清池与收虾。闸墙上设三道闸槽,中间安装闸板,内外安装闸网。

进、排水渠道应分别设立,进水口与出水口应尽量远离,不使排水与进水混合。废水应经处理(沉淀池)后再排出虾场。

三、放苗前准备工作

1、清淤。收虾之后,应将池内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彻底清除池中污泥。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用人力或推土机、泥浆泵等将污泥彻底清除。沉积物较少的滩面可采用曝晒、翻耕及冲洗等方法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排出投苗前还应反复灌排水数次。彻底浸洗池底。

2、清除杂藻。养殖池内富滋生大量的杂藻和水草,最常见的有刚毛藻、浒苔、沟草及大叶藻等,它们占据着池塘空间,缠绕虾苗,造成虾苗或幼虾的死亡。它们还强烈地吸收水中的养料,妨碍浮游生物、底栖硅藻等对虾饵料生物的繁殖。尤其是当这些藻类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大量死亡,败坏池水,造成对虾大量死亡。因此,凡是有杂藻大量繁殖的池塘,放养虾苗之前均应进行清除。清除方法一般是放养之前将杂藻移出池外,或者用翻耕的方法,将杂藻埋入泥中。也有将杂藻晒干后点燃烧死。也可用早期肥水的方法,限制杂藻的滋生,即灌水后立即施肥,使浮游生物首先繁殖起来,降低池水的透明度,抑制藻芽萌发。也可用7-8ppm硫酸铜、0.5ppm的苔藻净抑制杂藻。

3、施用石灰。池塘在最后冲池排净水后应立即施用石灰。这时使用的石灰是农用石灰(CaCo3),每亩75-150公斤石灰应撒播整个池底并向上到堤坝顶部。在池塘的投饵区和湿区应加大撒播石灰量。

4、清除敌害。上造发生虾病,排不干水的池塘在施用石灰前还必须清除敌害生物,使用的药物有:

茶籽饼:主要杀伤鱼类及贝类、沙蚕等,使用时将茶籽饼粉碎,用水浸泡数小时,按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的用量撒入水中,1-2小时即可杀死鱼类。

氯化剂型消毒剂:包括虾康、漂白粉等。它们对于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伤作用。用量虾康为2-3ppm,漂白粉30-50ppm。

二氧化氯:具有杀细菌、真菌、病毒等功效,用量5-10ppm。氨水:高浓度的氨水可杀死鱼类及致病生物,并有肥池之功用。用量250ppm。

敌百虫:敌百虫对甲壳类有剧毒,用之杀除白虾等杂虾类。用量2-2.5ppm,使用敌百虫清池必须在放养虾苗前10至15天进行,否则回伤害虾苗。

5、进水与肥水。进水与肥水的目的是促使浮游生物健康生长,生长良好的浮游生物是养殖生产的基础,这是因为:

——避免池底,防止有害底栖藻类的生长。

——减少水温的波动。

——提供氧气。

——利用池中含氮和含磷废物。

——提供一种使虾感到轻松的较暗的环境。

初期的石灰播撒结束,就可往池塘进水30-40厘米,水应经60目以上筛网过滤进入池内,然后根据池塘的肥活状况施用肥料。新虾池以施用干鸡粪为好,每亩施用100-200公斤,分2-3次投入。老虾池以施化肥为宜,首次施氮肥2-4ppm、磷肥0.2-0.4ppm,以后每2-3天追肥一次,用量是首次用量的1/2。并逐渐把池水加到50-70厘米。待池水透明度达30-40厘米时,应停止施肥。

浮游生物繁殖以后,如水色变清,则可能是由于原生动物如毛虫、盐生蚕豆虫等繁殖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应排掉池水,重新纳水肥池。

池塘进水后,需再撒一次石灰,然后放苗。目的是保持pH值在7.5-8.5之间,并且每天的pH值波动小于0.5。用量一般为每亩7公斤左右。

四、虾苗放养

1、放养条件

①水深应达40-70cm,水质肥沃,透明度30-40cm。

②池塘水温以20℃以上为宜。

③虾池盐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与育苗室的盐度差不超过5‰。否则对虾苗应进行逐级过渡,使之适应后,再行放养。

④pH值应在7.5-9.0之间。

2、虾苗的选择

要求选择健康无病,个体大小整齐、体表干净、游动时敏捷、灵活、触鞭不时摇动、当水搅动是逆身游动。当水流动停止,健康仔虾倾向靠边,育苗过程少用或不用药物,不用高温培育,经检疫不带病毒病原体的虾苗。

3、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应根据虾池的水深、换水条件、饲料的种类和数量、虾苗的规格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来确定。目前一般水较浅(1m左右),没有增氧机的池塘每亩投苗万尾左右,而设增氧机,水深达1.5m左右的池塘,每亩投苗2万甚至5万尾左右。

4、虾苗的中间培育

人工培育的虾苗个体较小,成活率很不稳定,往往影响养成效果。经过中间培育的虾苗放养后成活率高而稳定,便于估算虾池内对虾数目及准确投饵,由于中间培育期虾苗密度较大,其他争食生物密度相对减少,可提高投饵效果;由于中间培育推迟了养成池的放养时间,使养成池中的饵料生物有更充分的繁殖时间和生长时间,能增强培养饵料生物的效果及减少了在养成池的养殖期。因而减少了对虾池的污染,有利于养成期对虾生长。另外,对于多造养虾也是有利的。

其做法是:培育池可以利用养成池。也可专门修建,水深0.5-1米,放苗前亦需清池和繁殖浮游生物,其方法同前。放养密度每亩10-15万尾,培育期间的饵料以鲜活饵料为佳,初期使用搅碎的鱼肉、蛋糕(日投量以1万尾500克左右开始投),也可使用幼虾配合饲料(日投量以1万尾100克左右开始投)。

虾苗长到3-4cm,就可分养。

五、养成过程的观测

技术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仔细观察池塘的环境变化,安全状况,对虾活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内容有:

1、每日5时及15时各测气温、水温一次;每日6时及16时测定池水溶氧含量1次;定期或不定期测定池水的盐度、透明度、pH值、氨氮及硫化氢含量。

2、注意闸门、围网有无漏水跑虾,注意堤坝有无漏水、决口及漫水的危险,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观察对虾活动和分布情况,注意对虾健康状况,检查池底及池边有无死虾。每5天或10天测定一次对虾体长。对虾的体长是指从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长度。每次测量尾数不得少于50尾。在测量体长的同时,判定胃的饱满度。根据胃含物的多少,分为饱胃、半胃、残胃、空胃四个等级,必要时应做胃含物分析。

4、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为确定投饵量提供依据。2-3cm的小虾,可使用已知面积的小抬网,在池内多点抬虾,求出每单位面积对虾的尾数,从而求出全池对虾数目。6cm以上的对虾。可用旋网定量。在池内多点取样,由捕到虾的总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出全池虾数。

捕虾总数×虾池面积(m2)

全池尾数=K

网口面积(m2)×撒网次数

K为网口收缩系数,随水深而增大,1m水深其值为2,2米水深为3。

养殖后期还可作一次标志计数。根据池塘大小。在不同部位捕取500-1000尾对虾,剪去一侧尾肢,放回原池。1-2天后再用网在该池不同部位捕虾,数清总数及其中剪尾虾的尾数,重捕尾数的数目至少应达总剪尾数的1/10,利用下式求出全池虾的数目。

标志虾总数

对虾尾数=捕虾总数

重捕标志虾尾数

六、饵料与投饵

1、饵料种类:

动物性饵料:下杂鱼。少量低值贝类。要求消毒或蒸熟后投喂。

配合饲料:是根据对虾营养需要,用多种原料搭配而成,其要求是:蛋白质含量应达40%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1/3以上;粗脂肪含量4-6%;碳水化合物20%左右;矿物质20%以下。颗粒直径1.5-3.5mm,含水量10%以下,表面光滑无刺毛和裂纹,在海水中浸泡三小时不散。

2、投饵量的确定

投饵量的确定是养成中的关键技术,是决定养虾成败,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根据下因素确定投饵数量。

①首先应准确估测池中对虾尾数。除前述的估测方法外尚可根据经验成活率估算。根据估测的对虾尾数及平均体长,利用对虾摄食量公式,计算出投饵数量。各种饵料的计算公式如下:以I代表对虾平均体长,单位为厘米。摄食量单位为克,即每尾对虾每日摄食克数。

②根据对虾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一般投饵1小时后应有50%的对虾达到饱胃或半胃,如达不到,而环境条件又无不良变化、则可能是投饵不足,就应增加投饵量。反之,如在下次投饵量前池内仍有较多余饵,就应减少或暂停投饵。

③根据环境条件调整投饵量。当水温过高或过低,盐度突然大幅度变化,溶氧不足,氨氮超标等水质条件恶化时,均可引起对虾摄食量下降。因此,在水质条件不佳时,要千方百计设法改善水质,并减少或暂停投饵。

3、投饵位置:理想的饵料分布是在虾能够尽快摄食到的地区。虾倾向于增氧机清理过的洁净池底区域摄食。应避免将饵料撒在脏区。养殖初期应在池四周距堤坝2米左右处投饵随着对虾生长,日间逐渐向深水处投饵,夜间在浅水区投饵,同时投饵应力求均匀,以利于对虾摄食。

4、投饵时间:前中期以每日投2-4次,后期投5次。夜间投饵应占日投饵量的60%以上。

发霉、变质、脂肪氨化(油烧)的饲料不能投。

七、水质管理

对虾生存于水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对虾的生理活动。在新鲜优质水质中,对虾摄食旺盛,生长较快。否则,即是投放优质饵料,对虾也不摄食,甚至因缺氧造成对虾的死亡。所以,要养好一塘虾首先要养好一塘水。

1、水质控制指标

pH7.5-8.5日波动<0.5

盐度10‰-30‰日波动<0.5‰

氨氮0.6mg/l以下

溶解氧5-6mg/L不低于4mg/l

碱度>80mg/l

硫化氢0.01mg/l以下

透明度30-40cm

2、添水与换水

养殖前期应逐渐向池内加水。在20-30天内加水至最深水位,以后视水质情况换水,如有下列情况需要换水:

——pH值日值差异大于0.5或超过7.5-8.5的范围。

——水过于透明(>80cm)或过于浑浊(<30cm)。

——水的颜色显著变暗。

——无机悬浮物的数量增加。

——池塘水面出现稳定的泡沫。

换水前应测量要换入的水pH、盐度和浑浊度。水的盐度要相似,pH值在7.8-8.2之间。水不应含有大量悬浮物,有条件的可配蓄水池。水在蓄水池沉淀24小时后加入。

换水的水即使水质好,日换水量也不应超过30%。

当附近出现暴发性虾病或容易出现暴发性虾病季节,应尽量少换水或不换水。可加淡水。

3、石灰及其使用

种类有:

农用石灰又称石粉(CaCo3),由石灰石直接粉碎而成,用于增加池水的缓冲能力。其对虾池的pH值没有重大影响,所以养殖中用量大,特别是高位池养虾。

熟石灰(CaCoH2),是石灰石通过大约800-900℃高温燃烧后往其上面加水而爆成小颗粒。用于提高池水pH值,用量一般为4-6kg/亩。下午不宜使用。

生石灰(CaO),由石灰石烧制后不加水的石灰,它对pH值影响很大,不能直接用于有虾的虾池。可用于pH值过低的虾池和清塘。白云石粉(CaMg(Co3)H2),它与农用石灰的作用相同。目前高位池用量较大。

在生产过程石灰可经常使用,如果pH值降至7.5以下或24小时内波动大于0.5应施用石灰。PH值波动过大往往与碱度降低有关。每次换水后与大雨后都要加石灰。

在养殖的头50天,一般每周加两次石灰,以稳定pH值,确保浮游生物的良好生长。农用石灰或白云石应常规使用。熟石灰只有在pH值低于7.5时使用以增加pH值。

4、底质处理

底质污染是水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正确处理好底质,是改良水环境的有效方法。除适量投饵外,还应经常捞出饵料台及池角的污泥残饵,底质污染严重时,还可向池内加含氧化铁的铁渣、矿渣、沸石粉,避免硫化氢的产生。高位池使用是放养前期每月1-2次,中后期每10-15天一次,用量每次80-200kg/亩。

5、添加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在改善水质、底质、防治虾病,促进生长方面有特殊功能。使用方法为:投放虾苗前2-3天,每亩用5升菌液全池泼洒,最好将光合细菌与细砂混合匀后撒在池底,以后每15-20天追施一次。

6、池水增氧

有条件的虾池都要有增氧机,养殖前期每2-3天在夜间使用2-6小时,中期每夜间用2-6小时,后期除投饵时停外,都使用。

八、防害与除害

尽管放养虾苗之前进行了清池除害,但养成期仍应注意:

1、有害浮游生物的防治

由于池中投饵量大,池水过肥,在养成期间常有大量的有毒或有害浮游生物的繁殖,这对虾的生长或成活产生不良影响。有毒生物多属于甲藻门,如裸甲藻、夜光虫等,它们大量繁殖时,不仅夜间耗氧量很大,而且产生毒素,使虾麻痹而死。夏季高温期还常有轮虫和糠虾大量繁殖,它们常把池中浮游植物吃光,减少了池中增氧因素,并加剧对氧的消耗,造成对虾缺氧死亡。可用1-2ppm硫酸铜杀死夜光虫、轮虫及70-80%的原生动物,施药应在晴天的上午或中午进行,糠虾大量繁殖时,可用光诱捕杀。

2、鱼类的清除

在灌水过程中常因滤水网破裂而使鱼卵或鱼苗进入虾池内。小杂鱼与对虾争空间、争氧,争饵料。鱼害则捕食对虾。当发现鱼类较多时,可使用茶籽饼毒杀,毒鱼选在大潮期间的上午进行,毒鱼时应先排去1/2-1/3池水,以后准确计算虾池水量,按15-20ppm投放,茶籽饼需经粉碎后用水浸泡后连水带渣均匀泼入池中,施药后2-3小时鱼类死亡,捞出死鱼,向池内灌入新鲜海水。

3、当虾蜕壳时不要施药。

九、常见虾病防治

对虾养成期病害较多,一旦发病,由于虾池面积大,水量多,药物往往难以奏效。所以,应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防病措施是:彻底清池消毒;使用健壮的虾苗;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适量投喂优质饲料,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底质和水环境、养水保水,不盲目大排大灌;疾病流行季节适量投喂药饵和合理使用消毒剂或底质改良剂。

常见疾病的诊断、防治方法如下:

1、病毒病

症状:症状不甚明显。潜伏期过后2-3天内可能出现暴发性死亡。肉眼观察,发病初期不摄食,活动力下降,反应呆滞。有的虾体呈淡红色或灰暗,头胸甲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小斑点,呈花斑状,肝胰脏委缩或肿大糜烂。防治: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综合预防。①彻底清污消毒;②放养无病源感染的健壮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③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当发现传染性流行病时,暂封闭不换水;④易发病季节在饲料中添加1-3‰的克毒王;⑤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在任何时间不低于5mg/l;在饲料中添加3‰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及1%对虾病毒净;⑥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不人为惊扰;⑦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病。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应投药饵及进行水体消毒如强克101。

2、烂鳃病(黄鳃、黑鳃)

症状: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边梢向基部坏死、溃烂。常于大雨后出现该症状。

病原为弧菌或其它运动性细菌(如气单胞杆菌)

防治:①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的水质;②少投喂或不投喂鲜活饵料,绝对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小杂鱼虾;③定期(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5-10公斤/亩;④发病虾池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3ppm,同时投喂氟苯尼考(0.1%)或氟哌酸(0.05%)等药饵。连续5-7天为一疗程。

3、红腿病

症状: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浑浊凝固慢或不凝固。

病原为副溶血弧菌或鳗弧菌。

防治:同上。

4、肌肉白浊病与痉挛病

症状: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有的全身肌肉变得白浊;有的对虾呈痉挛状,两眼并拢。腹部向腹面弯曲,严重者尾部到头胸部之下,伴有肌肉白浊而死。

病因:水温过高,盐度过高或过低,溶氧低、密度大等都可能诱发,虾受惊扰也可能诱发。

防治:放养密度适宜。高温季节保持高水位,不使理化因子变化急剧,不频繁人为惊扰。

5、固着类纤毛虫病

症状:鳃区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全身各处呈灰黑色的绒毛状。虾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至停止吃食,不能蜕皮;午夜后至天亮前夕,虾池水溶氧低于3mg/l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

病因:为固着类纤毛虫,常见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和鞘居虫等。在对虾养成中、后期,这些纤毛虫由于池水含有大量有机碎屑、有的虾池换水困难或因虾体感染细菌、病毒等原发性病原生物,而促使它们大量繁殖并附着于虾体。

防治:①养殖中、后期要适量换水,合理投饵,降低虾池有机物含量;②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池水溶氧不低于5mg/l;③检查诊断虾体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有,应对症防治;④茶籽饼全池泼洒,浓度为10-15ppm或茶皂素浓度1-2ppm,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换水;⑤硫酸锌0.8-1.0ppm全池泼洒。

十、收获

适时收获是对虾养殖丰产又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收获的时间应根据市场需求,价值规律及对虾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水温变化,水质及底质污染程度、饵料资源等情况而确定。

在正常情况下,应定期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