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养殖方式提高池塘产量

2025-4-10 21:16|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0| 评论: 0

摘要: (一)分层混养 生活在各种水域环境中的养殖鱼类,各自选择喜食的饲料而生长繁衍。鲢、鳙食上层浮游生物;鳊、草鱼食中下层的草类;青鱼食螺蛳、蚬等底栖动物;鲮食有机碎屑和底泥表面藻类;鲤、鲫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 ...
(一)分层混养 生活在各种水域环境中的养殖鱼类,各自选择喜食的饲料而生长繁衍。鲢、鳙食上层浮游生物;鳊、草鱼食中下层的草类;青鱼食螺蛳、蚬等底栖动物;鲮食有机碎屑和底泥表面藻类;鲤、鲫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屑。这样分层混养,各得其所,相互有利,既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又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近年来,我国一般精养池塘的年产量每亩都能达到500公斤以上。  

  (二)合理放(密)养 饲料充足,水质条件良好,管理得当,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只有在混养基础上进行密养,才能最充分发挥池塘和饲料的生产潜力。但放养密度超出一定范围,尽管饲料供应充足,也难收到增产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后果。

  鲤科鱼类的适宜溶氧量为5.5毫克/升左右,若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鱼类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加大,生长速度变慢,饲料系数增加。缺氧严重时,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若放养过密,鱼类本身排泄物过多,引起水质变坏,抑制鱼类生长。

  (三)轮捕轮放 是在一次放足苗种的基础上,根据鱼类成长情况,定时捕捞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类投放市场。再适当补放苗种,从而始终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鱼类的不断成长,充分发挥池塘潜力。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实行轮捕轮放,池塘每亩单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轮捕轮放的鱼类主要是鲢、鳙,其次是草鱼和少量的鲫、鳊。

  (四)多级轮养 把鱼塘分为鱼花塘、鱼种塘和成鱼塘。根据鱼类各阶段的生长特点,随着鱼体长大情况,依次转入相应级别的池塘进行饲养,以便始终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既使鱼类正常生长,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常分为4级或5级,也有分6级。多级轮养的缺点是操作较麻烦,捕捞次数较多,劳动强度大。

  (五)综合经营 农牧渔多种产业的综合经营形式有:菜�猪�鱼、桑�蚕�鱼、鱼�鸭、猪�鸡�鱼等。禽畜的粪便可提供鱼塘大量的肥料和饲料,鱼塘的塘泥又可用于农田施肥,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如此综合经营可把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废物转化成人类需要的蛋白质。(邮编:256200)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