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俄罗斯鲟南移驯养生长 摘要1999年7月从北京引进俄罗斯鲟鱼苗种在广西水产学校名特优水产实验场(武鸣基地)进行了南移人工养殖实验。在室外水泥池中投放鲟鱼苗4500尾,平均体长为7cm(5~10cm),经153d饲养,得鲟鱼种3150尾,平均体长为37.8cm,均重215g。其中最大个体体长为50cm,体重378g,养殖成活率为70%。 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Brandt)原产于欧洲里海、亚速海、黑海以及与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此鱼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其肉厚,质实,无硬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皮可制革,鱼卵可制作鱼子酱,经济价值高,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养殖种类。我国北方近年来已试点养殖,并获成功。我们于1999年7月从北京引进俄罗斯鲟鱼苗进行南移养殖试验,旨在利用本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水质,丰富的生物饵料,促进其快速生长,以开发一个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经过5个月的饲养,最大个体体长达50cm,体重为378g,平均体长为37.8cm,均重为215g,成活率为70%。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条件 试验池为水泥池,规格为30m×50m(现实际利用面积30m×25m),池水深约1~1.2m。配置罗茨鼓风机(规格:功率为135W,排气量:125L/min)6台,每平方米设置散气石1个。为避免阳光直射水池,上架设遮荫设施。水源为武鸣灵地下次表层沙滤水,水质清新、无污染。 1.2鱼苗放养 1999年7月10日,从北京购买4500尾鱼苗,平均体长约7cm(5~10cm)。放养密度约100尾/m2。为防止异地病菌带进试验池,放苗时,用药液对鱼苗进行了消毒。 1.3饲养管理 1.3.1饲料投喂鱼苗生长到8.5cm之前,以投喂丝蚯蚓为主,之后用配合饲料(康达尔牌鱼饲料为主,加少量添加剂)进行摄食习性的转化,直到能完全摄食配合饵料为止。饲料投喂采用定质、定量、定时,少量多次,投喂时间分别为每天的8:00、12:00、17:00、22:00、凌晨3:00;每次投喂饲料量视鱼的摄食情况,掌握在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1.3.2水质调控放苗时,试验池水位在40cm左右,以后随鱼体长大逐渐增加水深。一般每1~2d加注新水或换水1次,换水量依鱼体大小及季节变化而定,保持水质清新。当鱼苗长至15cm以上时,将水位保持在100~120cm,水中溶氧维持在6mg/L以上。池中的残饵、粪便要及时清除,以防止水质变坏。 1.3.3分级饲养鱼苗经过30d的饲养后会出现大小不一的个体。为了防止弱肉强食,定期按大、中、小不同规格分级养殖,以利于正常生长发育。 1.3.4病害防治放苗前,用二氧化氯消毒液对池水进行消毒净化;放苗后,1月内每星期镜检鱼体1次。定期对鱼体和水体进行消毒。平时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每隔15~20d连续投喂药饵2~3d。 1.3.5生长测定在鱼苗放养后每2周测定1次幼鲟体长、体重等生长情况,每次测量15~20尾;每天测定水温,每月测量1次池水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总硬度(德国度)等水质参数,并做好记录,平时认真巡池观察,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2试验结果 试验从7月10日至12月11日,共153d。得鲟鱼种3150尾,平均体长为37.8cm,鲟鱼生长速度见表1。试验期间水温变幅17.5~24.5℃,平均水温为23℃。 3讨论与小结 3.1俄罗斯鲟南移人工养殖,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经过人工驯化后仍能快速生长,表明俄罗斯鲟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对充分发挥南方气候、水、生物饵料等优势,开展池塘、网箱和大水面的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俄罗斯鲟体表披露一层角质胶皮,一般不容易受伤,对寄生虫及有害微生物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养殖实践表明,俄罗斯鲟抗病力强。但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也偶尔发现幼鲟得大肚子病,由外观看,病鱼腹腔部膨胀,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发现胃中食物较多,有气泡;我们认为是消化不良或气单孢菌引起。但此病危害不大,通过改善水环境或投饲药饵,即可预防。 3.3水温是影响俄罗斯鲟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养殖实践观察,俄罗斯鲟生长发育最适水温为18~24℃。 3.4养殖期间,投喂饵料主要是丝蚯蚓,鳗鱼配合饲料,成本较高;若要规模养殖,需要进一步研制开发适合俄罗斯营养要求的配合饵料,以进一步提高鱼种成活率及饲料转化率,创造更好的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