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网围标准化生态养蟹技术

2025-3-29 19:22|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0| 评论: 0

摘要: 引言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阳澄湖水域环境,恢复湖区生态平衡,2002年,我们在相城区阳澄湖镇蟹王水产有限公司的14万亩阳澄湖连花垛养蟹基地上,开展了草、蟹、螺标准化生态养殖,控制了湖区富养养化的发展,现将养 ...
引言

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阳澄湖水域环境,恢复湖区生态平衡,2002年,我们在相城区阳澄湖镇蟹王水产有限公司的14万亩阳澄湖连花垛养蟹基地上,开展了草、蟹、螺标准化生态养殖,控制了湖区富养养化的发展,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情况和主要技术

  网围养殖区面积09万亩,每只网围90亩。05万亩为资源保护区。根据湖泊生态学原理,制定生态养殖操作规程,在网围养殖区统一实施生态养殖,维护、修复自然资源。

1.1 控制放蟹密度

为减少投饲量,控制水质的富营养化,规定网围养殖区每hm2放蟹种4500只-5250只,比原放密度降低42%左右。

1.2 修复生态

适宜的水草是河蟹理想的生长场所、适口的天然饵料,水草又能净化水质,消除水中的过剩营养,因此,网围区内除了控制河蟹密度,还移栽河蟹喜食的轮藻、伊乐藻等水草修复生态,使湖区水草的覆盖率达到2/3左右。

1.3 投放螺蛳

网围养殖区要求于清明前后,每hm2投放活螺蛳3000~3750kg,以吸附、沉淀水中悬浮颗粒,净化水质。

1.4 轮作养殖

为维持阳澄湖草型湖泊形态,在网围区内还采取“品”字型的轮作养殖,即以每年每只围网1/2面积护草休整,1/2水面养殖河蟹相互轮作,加速渔业资源的恢复、再生,增强湖泊的水体自净功能。

1.5 饲料结构

在保护种植水草、投放螺蛳,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的基础上,生长旺季的6月-8月,辅以动物性饲料螺蛳、蚌肉、小杂鱼等以及植物性饲料玉米、大麦、南瓜、马铃薯等,保证河蟹的食物需求及营养需求。

1.2.6 病害防治

养殖区采取生物预防为主,重点应用生物活性制剂——水质改良剂。养殖高峰期,以大蒜素,碘制剂等药物拌饲每月投喂一疗程,预防河蟹细菌性病害及颤抖病。

2 结果

2.1 水质

2002年5月9日、7月31日,分别在网围养蟹区的中心位置选择2个代表点,按无公害指标监测水质。

2.2 收获

2.2.1 产量

网围区总产阳澄湖大闸解243万kg,平均亩产27kg,总产青虾675万kg,平均亩产7.5kg。

2.2.2 产值

河蟹平均价格82元/kg,青虾平均价格30元/kg,总产值21951万元。

2.2.3 效益

投入物化总成本59778万元,效益159732万元,平均亩效益为17748元。

3 分析与结论

3.1 生态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本养殖技术从湖泊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蟹、螺、草之间的互利互补关系,达到保护阳澄湖水质,增强湖泊自净能力的目的。表1、表2的各项数据表明:5月初的养殖初期及7月底的养殖盛期,二者的水质基本相同,网围生态养蟹未造成养殖自身污染,因此,我们认为,实施的生态养殖模式符合阳澄湖资源现状,起到了修复生态,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

3.2 N、P总量在养殖过程中的变化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水中的P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蟹的活动增强而略有上升,而N含量的变化却随之由高降低或由低升高调节到08mg/l的阀值。N、P分别是植物生长的三要素之一,由于河蟹的排泄物、动物尸体、水草烂叶等所分解的N、P无机营养盐被水草长期吸收利用,促进了湖区水草的繁殖生长,扩大、提高了水草在水体中的覆盖面,从而为河蟹提供良好的脱壳、栖息、生长环境,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保持了河蟹与水草的协调生长,达到了资源的再生产、再循环、再利用,因此,稳定了水中N、P含量,控制了湖内的富营养化发展。

3.3 网围标准化生态养蟹,规范了阳澄湖养蟹技术操作,较好的控制了养殖密度以及生产投入品,达到了零污染目标。促进了阳澄湖资源的恢复及循环利用,增强了湖区的自净能力。

3.4 轮作养殖有利于护草蓄草恢复生态

阳澄湖是水草型湖泊,由于多年来的网围养蟹,水草资源大量减少,为此,采取休养轮作的养殖技术,即每年每网各以1/2面积轮流蓄草、种草与养蟹,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养护与恢复,促进了生态平衡。改善了水域环境。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