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又名大鳞大马哈鱼病毒病、红大马哈鱼病毒病。是一种毒力很强的弹状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的严重传染病,常发生于鳟鱼和太平洋大马哈鱼的鱼苗和种鱼。 病原:IHN的病原为一种弹状病毒,病毒在4-20℃时能在鱼类传代细胞中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CPE),最适温度为13-18℃。其CPE特征为细胞变圆、收缩,形成葡萄串,最后细胞崩解、脱落。 临诊症状: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在8--12℃时为流行高峰,爆发时,首先出现稚鱼和幼鱼的死亡率突然升高。受侵害的鱼通常出现昏睡症状,不愿活动和避开水流;但也有的鱼表现狂暴乱窜、打转等反常现象。患病鱼眼球突出且变黑,腹部膨胀,肛门处拖一条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粪便是较为典型的特征,但并非该病所独有。鱼鳃苍白,鳍基部出现。另外,通常在头部之后的侧线上方显示皮下出血。 尸检时肝和脾通常显苍白,鱼腔存有血样液体,消化道中缺少食物,但胃内充满乳白色液体,肠内充盈黄色液体;在后肠和脂肪组织中发现瘀斑状出血,特别是大鱼;成鱼一般没有腹水。 防治方法:对发病鱼池采取提高水温的方法,可有效的控制IHN的发生。此外,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可采用漂白粉、来苏尔等药物对鱼种、设施、工具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对病鱼实行隔离饲养,限制病毒扩散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