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鱼是石斑鱼吗?

2024-1-8 11:55|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37| 评论: 0

摘要:   叉尾鱼又叫叉尾鮰是淡水鱼,石斑鱼是海水鱼,他们没任何关系.   石斑鱼 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别名:石斑、鲙鱼。   石斑鱼属鳍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 ...

  叉尾鱼又叫叉尾鮰是淡水鱼,石斑鱼是海水鱼,他们没任何关系.

  石斑鱼 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别名:石斑、鲙鱼。

  石斑鱼属鳍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分布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有1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石斑鱼为雄雌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于雌性。一周龄性可成熟,怀卵量随鱼体大小而异,如青石斑鱼怀卵量约15-20万粒,分批产卵,产浮性卵,圆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鱼就在沿岸索饵生长。石斑鱼生长迅速,如鲑点石斑鱼,一年可长到250-3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500-600克,三龄鱼体重达800-900克;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一龄鱼体重达200-250克,二龄鱼体重400-500克,三龄鱼体重达700-800克。

  福建省钓石斑鱼历史悠久,据记载,平潭县钓鲙鱼业始于清朝,已有300年历史。每年4-11月为钓鲙鱼汛期,5-10月为旺汛,有“立夏鲙鱼满岩下”之说。延绳钓与手钓为钓捕石斑鱼的主要捕捞工具。1993年产量达1900多吨,主产区平潭县与连江县的产量超过全省的一半。目前,石斑鱼养殖有网箱、筑堤和池养三种形式,已成为福建省沿海的创汇渔业。养殖苗种大部分来自天然海区捕捞的小规格鱼种。近几年,青石斑鱼已开始批量人工育苗,为大规模发展石斑鱼养殖开辟广阔前景。

  叉尾鮰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和分类学特征:斑点叉尾鮰俗名沟鲶、河鲶、美洲鲶,在分类学上属于硬骨鱼纲、鲤形总目、鲶形目、鮰科。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其体形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有须4对,胸鳍胸位,腹鳍腹位,有脂鳍,背鳍鳍式 D.3、7。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成鱼的斑点则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

  (二)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幼鱼阶段活动较弱,喜集群在池水边缘摄食、活动,随鱼体长大逐渐转向水体中下层活动。斑点叉尾鮰为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0-38℃,适生长温度18-34℃。正常生长溶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PH值5-8.5之间均可生存,而以6.3-7.5为适范围,盐度适宜范围为0.2-8.5‰。

  (三)食性:幼鱼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水生生物,如轮虫、枝角类、水生昆虫等;成鱼则以浮游动物、各种蝇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种子和小杂鱼为主食。在人工饲养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饲料。斑点叉尾鮰日夜均摄食,且有集群摄食的习性,主要以底层摄食为主,但幼鱼有时也游到水面摄食。

  (四)生长:斑点叉尾鮰属大型鱼类,个体可达20千克以上,当年鱼体长可达13-19.5厘米,2龄鱼可达26-32厘米,3龄鱼为35-45厘米,雄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雌鱼。

  (五)生殖:斑点叉尾鮰雌雄性比约1:1,其标准性成熟年龄为3龄,体重1-4.5千克,从生产角度讲,亲鱼以4-5龄,体重2.5-3.5千克者为好。体重4.5千克的亲鱼可产卵约30000粒。产卵季节在湖北地区为5月底至7月底,广东等南方地区为5月初至7月初,产卵水温为20-30℃,在水温23-25℃,孵化时间约6-7天。刚孵化的仔鱼体长约10毫米。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