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调控技术是指利用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和富集某些化学物质的能力,去除水体中的过量营养盐和一些对水生动物与人类有害的重金属、农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 1、池塘优势微藻的定向培育: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移植有益藻类,并进行定向优势种培育,限制其他无益藻类的生长。如微藻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个体小、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适应力强和容易培养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同时,微藻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能增加养殖池塘中的溶氧量,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氮和磷等无机物,可改善和稳定水体生态系统,减少养殖动物的发病率。接种硅藻是近年来利用藻种改良水质的新措施。硅藻是鱼类良好的天然适口饵料,在养殖水体中引入硅藻并使之成为优势种,可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2、移植水生高等植物:水生高等植物不仅能够快速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而且有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鱼类排泄物与残饵分解后的氮和磷,释放氧气,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的功能。水生植物的种植与收割,可使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中去除,而不积累在水体中。因此,种植并收割水生髙等植物,耦合和优化植物种植系统与水产养殖系统,可有效改善和稳定水体生态环境。 浮床植物栽培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的氮和磷,取得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而且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池塘水面种植水蕹菜。浮床植物栽培面积可占池塘面积的15%~20%,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池塘一人工湿地循环水养殖系统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池塘养殖模式,可达到较好的环境调控要求。该模式由养殖池塘和人工湿地净化区组成。养殖池塘在养殖罗非鱼的同时浮床栽培水蕹菜,水蕹菜浮床栽培面积占池塘面积的5%。利用浮床栽培水蕹菜,完善养殖生态系统功能,达到物质流、能量流畅通。同时,它结合了养殖和种植两种生产方式,实现一池多用、一水多用和养殖废物的资源化,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净化了养殖水体;另外,养殖池塘使用耕水机促进了表层水与底层水的对流交换,能耗小。人工湿地选用伊乐藻、香蒲作为湿地的主要净化植物,种植面积分别占湿地面积的30%、40%,并搭种少量苦草、轮叶黑藻、菱等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占湿地面积的30%,同时放养适量螺蛳。养殖区养殖废水排放到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通过渠道排入养殖区。实践表明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高,运行管理也比较方便,能耗低、维护费用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