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大鲍(HaliotisgiganteadiscusReeye)属于鲍科动物,为动物性中药材。其贝壳入药,名为石决明;其肉入药,名为鳆鱼。石决明含有精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20多种氨基酸,能平肝潜阳、清热明目。鳆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能从中分离出具有较强抗癌作用的鲍灵素。由于杂色鲍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在我国沿海一些地方开展了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盘大鲍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1.1形态特征体外为卵圆形贝壳,质坚厚,呈深绿褐色或深红褐色。背面两侧各有1个细长的触角;腹面有1个可活动且发达的吻,鲍口就位于吻的中央;足位于身体的腹面,大而扁平,几乎与壳口相等;外套腔中有1对羽状鳃裂,能进行呼吸。盘大鲍为雌、雄异体,两性无显著差别。 1.2生活习性盘大鲍分布很广,在我国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沿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渤海的产量最为丰富。盘大鲍一般栖息在水下数米到数十米、水流通畅、盐度较高、海藻丰富的岩礁地带。盘大鲍昼伏夜出,白天只在潮涨落时稍作移动,夜间则四处索饵。盘大鲍的繁殖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黄、渤海7~8月20~24℃的海水中繁殖,而福建海域则在4~5月21~24℃的海水中繁殖。 2养殖技术 2.1养殖场的建造养殖场所在海区,应有自然鲍鱼分布,海藻繁生、饵料丰富、水流通畅、高盐度、岩礁底质、冬天无冰封、敌害生物少、无污染水注入,水深在落潮后仍保持在8~9m以上。 2.2饵料准备在采苗前40~50天,将底栖硅藻(主要有舟形藻、菱形藻等)接种到采苗板上,进行底栖饵料生物的培养,以供鲍幼体培育期间饵料的需要。成鲍饵料主要为褐藻类,其次为绿藻类和红藻类。当鲜海藻供不应求时,还可使用冷冻或干制品的海带、裙带菜补充,也可利用人工配合饵料。 2.3饲养管理 2.3.1苗种培育①亲鲍选育选择的亲鲍应在8~9cm以上,体质健壮。雌雄比例为2∶1。然后进行亲鲍促熟培育(即从采苗前3个月开始,每立方米水体的放养量应不超过2.5kg,每笼10个,吊养于池中,投饵量每天按体重的30%投喂,以褐藻最好,昼夜连续充气,24小时流水饲养,每日水的交换量为培育水体的4~5倍。从3月初开始,每天水温递增2℃,水温升至20℃恒温培养)。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