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饲喂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鱼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措施来综合提高鱼体抵抗力。 1、合理密养和混养。不同种鱼类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寄主,别的鱼类对其有免疫力,由于混养的结果,实际上就使这种鱼的个体密度稀松了。此外,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特别是混养杂食性的鱼,如罗非鱼,能把水中的有机碎屑和部分病原细菌群蚕食掉,起到了净化水质作用,使寄生物在鱼体中寄生的机会减少,从而减低了鱼病发生的机会。 2、调整放养时间。改春放为冬放或秋放鱼种,使鱼类提早适应环境,深秋和冬季水温较低,鱼亦不易患病,同时开春水温回升即开始投喂,鱼体很快得到恢复,增强了抗病力。放养鱼种须是同一来源,并且规格整齐。 3、放前要消毒。鱼种放养前要消毒,可用一定浓度的药物浸泡鱼体,以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具体浸泡时间视水温高低、药物浓度、鱼种体质而定;消毒方法很多;可根据历年发病情况和不同要求灵活掌握:平时定期做好水体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药物交替使用。做到有病早防、无病早治。 4、饵料和食物消毒。坚持在精饲料中拌入1%的食盐喂鱼,每月2次,每次连续4天,5--9月鱼病流行季节,每个食场每隔10---15天用漂白粉L斗千克或生石灰60---80千克消毒1次。 5、做到“四定”投饲。①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营养全面,不含病原体或有毒物质,不腐烂变质。对大而坚硬的饲料要发酵或浸泡磨碎后,再加工成适口饵料投喂,以提高鱼类的摄食率。②定量:每天实际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程度和鱼的活动情况而灵活调整,一般以3--4小时内吃完的量为宜。对于吃剩的残饵,最好及时捞掉,以免留在池内腐烂发酵,败坏水质。③定时:若每天投喂两次,则可于上午8--9点、下午3----4点各喂1次。在密养流水池投饲的原则是“少吃多餐”,每天投喂3次或更多。④定位: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去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而且在鱼病流行季节又便于施放药物,提高防治效果。在“四定”投饲的同时,应根据鱼类的生态要求、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积极推广牧草养鱼和配合饲料养鱼,做到精粗结合。在投饲方式上实行“两头精、中间青”,在“大麦黄”、“白露心”两个变温发病高峰期,应以精料为主,辅以青料,并节制投喂,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天气不好,阴、雾、连阴雨、已发现病鱼或出现浮头时,要适当少投,严重浮头时停止投饵。 6、科学调节水质。科学调节水质可用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包括定期加注新水及换水,从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以及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并改善水中溶氧分布状况,排除有害气体。化学方法则是指利用生石灰清塘和定期消毒,利用过氧化钙或者其它新型水质改良剂。 7、改进施肥技术。施肥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促进光合作用。施肥不得法,也会恶化水质,使鱼生病。故在常规“四看”、“适时、少施、勤施”的同时,应根据水温、水质的变化规律和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在以有机肥做基肥的基础上,春秋两季追施有机肥和无机肥,夏季则全部采用无机肥。无机肥应氮、磷、钾相结合。 8、严防受伤。主要应注意鱼池环境卫生。勤除池边杂草,勤除敌害及中间寄主,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定期清理及消毒食物。此外拉网捕鱼、进箱搬运时,要细心操作,不能马虎,以免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9、加强管理,做到“四消、四勤”。坚持早晚巡塘,经常清除池边杂草,改善池塘卫生条件,每天捞除残饵、死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消”即池塘消毒、鱼种消毒、水体消毒和饲料、食物、工具的消毒;“四勤”即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勤作记录。巡塘时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池水变化情况等,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如通过巡塘观察,及时发现鱼病早期症状,及早检查及诊断,能及时进行防治,控制其发展。通过观察池水变化,可及时追肥、换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池水 肥、活、嫩、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