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虽然抗病能力强,但随着放养密度增大,加上管理和操作不当,常引起疾病发生,导致成活率降低。因此,加强病害防治是确保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项关键措施。现将黄颡鱼的常见疾病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田菌性肠炎 1.1病因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1.2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肠道发炎,呈浅红色,充满血脓。病鱼离群靠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1.3防治①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饵料,活饵用2%一3%的食盐消毒后再投喂,定期在饵料中添加0.1%鲜蒜汁;②全池泼洒0.3g/m3强氯精或0.5g/m3氯海因;③投喂药饵,每kg饵料添加土霉素0.05g,连用10天;④投喂磺胺胍药饵,每1OOkg鱼第一天用药1og,第2—6天药量减半。 2出血性水肿病 2.1病因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2.2症状病鱼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 2.3防治①二溴海因0.5g/m3水体消毒,连用3天;②投喂药饵,每kg饵料加入0.79四环素或0.5g环丙沙星,连续投喂一周;③加大换水量,定期用生石灰15—20g/m3消毒。 3水霉病 3.1病因出水霉菌引起。 3.2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表有棉絮状附着物,鱼体消瘦衰弱而死。此病在低水温时最易发病,多出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3.3防治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②用水霉净20g/m3浸泡105分钟;③全池遍洒水霉净0.3g/m3;④先用5%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再用1OOkg水加入80万单位青霉素配成的溶液浸洗10分钟。 4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 4.1病因由车轮虫或斜管虫大量寄生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主要危害黄颡苗种。 4.2症状病鱼焦躁不安,浮至上层狂游,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或斜管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4.3防治①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②复方鱼虫净0.3--0.4g/m3全池遍洒;③用鱼虫克星0.15g/m3全池泼洒;④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5小瓜虫病 5.1病因由多子小瓜虫病生于鱼体皮肤和鳃丝引起。 5.2症状在病鱼皮肤上,肉眼可见小白点,用镊子将小白点取下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肉眼可见小白点在水中缓慢移动,置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确诊。 5.3防治①用福尔马林50g/m3浸洗鱼体10分钟;②用复方鱼虫0.3--0.4g/m3全池遍洒;③用水霉净20g/m3药浴15分钟。 6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6.1病因由指环虫或三代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引起。 6.2症状病鱼鳃丝肿胀,鳃局部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食欲废绝而死。 6.3防治①90%晶体敌百虫0.5g/m3全池遍洒;②复方鱼虫净0.4g/m3全池遍洒;③灭虫精0.15g/m3全池遍洒。 7锚头鳋病 7.1病因出锚头鳋寄生引起。 7.2症状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鳋寄生。 7.3防治①用90%晶体敌百虫0.5g/m3全池遍洒;②用鱼虫克星0.15g/m3全池遍洒。 总之,对待黄颡鱼疾病要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才能防上或减少因病死鱼造成的损失。注意保持清新水质,拉网运输等操作要细致。黄颡鱼为尤鳞鱼,对药物耐受力不及家伍,用药要准确掌握剂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