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鱼回网箱集约化养成技术

2025-3-17 22:22|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4| 评论: 0

摘要: 利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鱼回可显著提高水体生产效率,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养殖实践中应切实把握以下技术。一、场地选择斑点叉尾鱼回是温水性淡水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21℃--26℃。在纯淡水中 ...
利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鱼回可显著提高水体生产效率,实现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养殖实践中应切实把握以下技术。

一、场地选择斑点叉尾鱼回是温水性淡水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21℃--26℃。在纯淡水中生长良好,在盐度为1.4‰的水中仍能生活。因此,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鱼回成鱼,应在水质较好的水库或湖泊中进行,在洪水变幅不大流速平缓的江河中,也可饲养。选择水面开阔,风浪较小,水深8m以上的区域安置网箱。

二、网箱安置网箱排列分布的方式较多,要因地制宜而定。一般采取工作浮桥居中,两旁分布网箱的方式,操作管理较为方便。网箱用聚氯乙稀材料,制作成封闭式网箱或者敞口网箱均可,规格以4mx4mx2.5m为宜,也可作成1.5mx1.5mx2m的小体积网箱,网目2--3cm。新网箱使用时,应提前安放到水中浸泡1周左右;旧网箱使用前,应晾晒几天清除附着物,并用药物浸泡消毒备用。

三、鱼种投放网箱养成鱼应投放大规格鱼种,以20cm以上规格的鱼种为好,至少不得低于10cm规格,每m2投放1龄大规格鱼种150--200尾,每只箱搭配放养大规格鲢、鳙鱼种100尾左右,另投放10余尾规格较小的红鲤鱼种,作为检查防逃的标志,还能起到一定的摄食导向作用。所有进箱鱼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四、饲料投喂斑点叉尾鱼回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在网箱养殖中可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投喂糠、麸、鱼粉、豆饼、玉米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但要求蛋白质含量须达到34%-36%。投喂时首先要进行1周的摄食驯化,即先敲击饲料桶或盆,使之形成条件反射。每天驯化1次,在7—8时和16—17时,按照“慢一快—慢”的节奏和“少一多—少”的原则掌握投饲速度与投喂量。投喂量应根据水温、鱼类规格及其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每次投喂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止。水温在5℃一12℃时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一1.5%,13℃--20℃时为体重的2%一2.5%,21℃--35℃时为体重的3%--4%。可在网箱内搭食台,悬挂在水深1m处,操作人员站在工作浮桥某固定位置手撒投喂。另外,斑点叉尾鱼回喜欢在阴暗的光线下摄食,有昼伏夜出的习惯,故夏季可在网箱附近挂上黑光灯诱虫为食。

五、日常管理斑点叉尾鱼回对低氧的耐受力较差,因此要保持清新的水质,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mg/L以上。对于水体交换能力差的水面,可采取定期移动网箱位置的办法,将网箱调节到水质较好的地方。每隔半月清洗1次网箱附着物,以确保水体交换畅通,如采用搭食台投喂方式,水温较低时,隔2--3天清洗食台1次,高温季节应每天清洗1次,保持食台清洁。经常检查网箱,发现破损及时修补,以免跑鱼或野杂鱼人箱。随着水位涨落,须将网箱调节到水深适宜位置。为控制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应及时分期分批起捕上市。

六、疾病防治斑点叉尾鱼回疾病较多,除注意常规消毒外,坚持不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OOkg饲料中加180g土霉素连续投喂7—10天治疗;此外,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可用8g/L硫酸铜浸洗鱼本15--20分钟防治。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