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参育苗中的病害与防治 1、化皮病患病稚参发病初期,活动能力弱,附着力也相对弱,摄食不活泼,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体,并伴随着局部溃烂,骨片倾倒,脱落,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全身解体死亡。在附着基上,有时会发现浅红色片状区域(细菌感染区),在该区域的稚参,身体也显浅红色,病变和死亡情况同上。随着细菌感染区的扩大,稚参死亡数明显增加。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稚参患病的机会,可能与稚参的活动和个体有关,活力强,个体大的稚参,不容易感染;活力弱,个体小的稚参,尤其是5毫米以下的稚参,容易感染,患病,死亡。预防措施: ①加强日常管理,预防为主,附着基使用前应该充分洗刷,严格消毒。 ②在稚参培育期间,要注意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及其他污物,加大水流,保持水质清新。患病后的治疗,主要用“皮康王”(6-7x10-6)加“世纪金碘”(5-6x10-6)连续施药2-3天,每天2次,施药后能基本控制病情,可以阻止病情的蔓延,而后逐渐消失。 2、挠足类的防治在刺参的培育过程中池内经常出现众多的桡足类与稚参争夺饵料,甚至咬伤稚参的体表,使骨片脱落而逐渐死亡。因此,应注意及时杀灭桡足类,可采用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2毫升的敌百虫,一般在2小时即可全部杀死桡足类,而对稚参不产生毒害。但使用敌百虫后,要进行1次大换水。 3、有害微生物的防治在稚参培育过程中,有些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凡是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到解体。防治方法: ①采用抗生素药物杀菌。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及浓度为青霉素每立方米水体3-6克;土霉素每立方米水体2-5克;呋喃西林每立方米水体2-5克。每3-5天施药1次,可防止细菌的蔓延。 ②及时清池底与倒池。 二、刺参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1、烂皮病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物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至17以下)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 ①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人青霉素、链霉素各50x10-6药液中药浴半小时左右投入池中即可。 ②化学污染与有机污染则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③雨季、淡水大量注入时进水口处加盐,使盐度在18以上。 2、赤潮、黑潮、黄潮三潮必须提前预防,当透明度达0.5米以下,必须进行防治。 ①生石灰泼撒:水深1.5米左右,将40千克/亩的生石灰碾成粉末,均匀撒落在池中,沉底变成白灰,对刺参无害。 ②加2-4x10-6甲醛或次氯酸钠(浓度10%左右),均匀泼在池塘表面,水体富营养化消失,对刺参无害。与生石灰结合分期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3、敌害生物刺参生命力强,抗逆能力强,使其体长5厘米以下的苗种易被蟹类和虾虎鱼、海鲶类、日本蜗、过量藻类等伤害,而当刺参体长达到10厘米以上,则危害性较小。猛水蚤是体长3厘米以下参苗的重要敌害,杀灭猛水蚤的药物主要是敌百虫和冀新灭蚤灵,在进行中间培育的小水体可以使用,施用浓度为2-3x10-6。(摘自齐鲁渔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