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平涂养殖技术

2025-3-2 17:32|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02| 评论: 0

摘要: 泥螺平涂养殖,是指在潮间带滩涂上(一般为中、低潮带)先进行简单的翻耕、清涂,然后播撒泥螺苗种,在养殖的中、后期常进行围网,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入和泥螺的逃逸。养殖周期2-3个月,一年—般可养两茬,净利润可达600 ...
泥螺平涂养殖,是指在潮间带滩涂上(一般为中、低潮带)先进行简单的翻耕、清涂,然后播撒泥螺苗种,在养殖的中、后期常进行围网,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入和泥螺的逃逸。养殖周期2-3个月,一年—般可养两茬,净利润可达600元/亩左右,还不包括对成品泥螺进行粗、糈加工后的附加旷值。泥螺的滩涂平涂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投资省、收益高、风险小的滩涂养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对泥螺的滩涂平涂养舫法及技术作一回顾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改进不足之处,使泥螺的养殖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界殖场地的选择

1.涂面养成涂面必须稳定,地势平坦,以油泥(即底栖硅藻)丰富、有机碎屑含量多为好。尤以咸、淡水交汇的内湾更佳,涂面一般选择在高潮带下区至中潮带较为合适。

2.底质滩涂底质以泥多沙少、软泥质或以泥为主掺有少量细粉沙的滩涂为好。在沙质或沙泥质底质的场地养殖,泥螺养成后必须经过暂养吐沙工序,以改良泥螺的品质。

3.海况养殖场要求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的海区,风浪过大或河口洪水区均不适宜泥螺在涂面上生活。

二、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翻耕养殖前将养殖涂面进行翻耕,尤其是老(旧)涂或发生过泥螺死亡的滩涂,必须进行彻底翻耕,翻耕深度约20厘米,一般翻耕一次即可。

2.清涂放苗前3-7天,选择晴朗天气,在海水退潮后,用药物喷洒涂面。

3.围网围网网目采用18-20目的聚乙烯或普通塑料纱窗网,一般养殖场网高30-40厘米,也有用高网(网高1.2米以上)围网的。在网内距围网1米处挖一条约1米宽左右的蓄水环沟,深20-30厘米,可防泥螺外逃。

三、苗种及苗种运输

1.苗种质量苗种起捕后,用海水冲洗干净,除去杂质,以壳色略带黄色为好,切不可购买经淡水浸泡或打过药的苗种。还应注意苗种是否纯正,往往在泥螺苗中杂有大量的婆罗囊螺(泥螺苗与婆罗囊螺很相似,极易混淆)。

2.苗种规格早春适宜运输的苗种规格为每千克几千粒至几万粒。浙江沿海泥螺苗种1月份规格为6万-7万粒/千克,2月上旬4万-5万粒/千克,2月中旬3万-4万粒/千克,2月下旬2万-3万粒/千克,3月上旬1.5万-2万粒/千克,3月中旬1万-1.5万粒/千克,3月下旬至4月初0.4万-1万/千克。

3.苗种运输苗种运输可采用塑料袋外套编织袋、海蜇桶或箩筐内套塑料袋装苗种,并扎紧袋口,或封住桶口。运输途中防日晒、风吹,置于阴凉处,一般2天内可保证苗种存活率90%以上。船运苗种较好,车运应注意路面不平整造成的大幅度震动。泥螺苗放置厚度不宜超过20厘米。

四、苗种放养

1.播苗方法一般采用干涂播苗。将泥螺苗种放于盆内,用海水轻轻搅拌后撒播即可,力求播苗均匀。播苗最好在大潮退潮后进行,有较长的干露时间。在涨潮前1小时应停。

2.播苗时间各地的气候和海况条件不同,播苗时间也不相同。浙江省南部海区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播苗,浙江省北部海区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底播苗。提倡播早苗,播大苗,缩短苗种因起捕、运输等造成的恢复期,充分利用海区早春的高生物量期,促进生长,以保提早收获。

3.放苗密度放苗密度与滩涂质量、管理技术等有关。切不可盲目增大放苗密度。放苗量以6万-7万粒/亩为宜。

4.补苗播苗后2-3天,晴天滩涂温度上升,应检查泥螺苗种的爬行、存活情况,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播苗密度,应按损失的情况及时进行补苗。

五、日常管理

1.每天下滩涂观察泥螺的活动、生长、存活情况;滩涂平整与否、围网有无破损、敌害生物多寡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2.及时防除敌害生物,—般用人工捉除,如玉螺类、鱼、蟹等,捕捉后尚能增加口经济收入,养殖期间严禁使用药物。

3.因风浪等引起浮泥淤积过多,或涂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时,应在退潮时将涂面抹平、抹匀,保持涂面泥土结实、柔软

4.养殖后期,应密切注意泥螺生长情况,注意滩涂底质变化、气温条件及风向等,繁殖前期泥螺极易集体逃跑,此时应开始加紧收捕。繁殖季节泥螺品质变差,且产卵后极易死亡,从而影响养殖产量,及时收捕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5.早春养殖应注意寒潮、冷空气侵袭,养殖后期则要防范病害。(摘自科学院养鱼)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