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的轮虫生产现状 轮虫(rotifer)因其大小、形状适口,容易被仔鱼、虾、蟹幼体消化吸收,具有营养丰富,增殖快速,易大量培养,不易恶化育苗水质等诸多优点,是目前鱼、虾、蟹类苗种生产前期的最佳基础生物饵料。日本栽培渔协对轮虫培养技术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下属各事业所的鱼、虾、蟹育苗负责人,在育苗前必须订出轮虫总需求量及月需求量的大体计划,以及育苗10天(或一周)内每天需要量的具体计划。目前日本栽培渔协每年轮虫培养的总量近6兆,而实际用于育苗的轮虫量仅2兆左右,以保证育苗时能有充足的饵料保证。 2主要培养方法 现日本普及的轮虫培养方法是植继培养和间引培养。植继培养是接种后经3-7天的培养,放水全部收获,然后再接种、培养、收获的一种培养方法。因培养时间短,较适宜于育苗前期小水体、高温、高密度、高投饵的培养,一般接种密度为150个/ml左右,收获密度为500个/ml左右或以上。间引培养是接种后经3-7天的培养达高峰期,然后每天放水收获20%左右,再注入等量海水,经15-40天培养后放水全部收获。因在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故间引培养较适宜于大水体、低温、低密度的培养,有利于培养环境的稳定,一般接种密度为100个/ml左右,收获密度为300-500个/ml。以上的培养水大概为0.5m3-50m3,海水全部需经过滤。S型轮虫个体较l型小,适温、适盐较l型高。所以相对而言,S型较适宜植继培养,I型较适宜间引培养。 3培养环境 轮虫是广温、广盐、对环境适应性强的浮游动物。综合日本多方面的轮虫培养资料,笔者认为其最适宜培养环境是:水温20℃-32℃,盐度7‰-20‰,pH值为6,9,D02mg/1以上。轮虫培养水体是由轮虫、细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微小生物生态系。随着投饵的增加,在轮虫得以大量增殖的同时,原生动物也在增殖,有机物高浓度积累。细菌分解部分排泄物和生物尸体以更快速度繁殖的同时,会排出有害物质氨氮。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等易与细菌凝聚形成悬污物。营养必需物质维生素B12:能促进轮虫的增殖,但也会更快促进细菌的繁殖。部分小型原生动物及细菌将被轮虫作为饵料而利用,但也不能排除直接和间接抑制轮虫增殖的有害细菌及原生动物的产生。悬污物将病原菌带人育苗水体,同时与原生动物等占据了大量的培养空间。这个超量的生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能否改善和控制、稳定培养环境是轮虫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4培养管理 在日本,轮虫的培养管理十分严格。培养器具、用具要全面消毒;必须选择活力强的个体接种(接种密度过低可能会引发原生动物);每天计数轮虫和卵量的同时观察轮虫的活力和饱食情况;以及用化纤毛毡滤除水中的悬污物等等。现日本用的轮虫饵料是冷冻浓缩藻浓和面包酵母(市面有售),给饵量分别是冷冻浓缩藻液为100-200ml/亿个体·日,面包酵母为0.1-0.15kg/亿个体·日,投饵次数为2-3次/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