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吻鲟(Polyodonspathula)隶属于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主要分布于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其附属的水域。是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其卵、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独特的长吻体型又使其具较高的观赏性。我国于199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匙吻鲟,经过十年的养殖,积累了一些经验[1~4]。匙吻鲟的苗种培育一般采用在池塘原池培育浮游动物或在水泥中投喂浮游动物[2]的两种方式进行,有关用人工饵料培育匙吻鲟仔幼鱼的方式则鲜见报导。笔者于今年5月采用前期用人工饵料辅以生物饵料,后期完全用人工饵料的培育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 仔幼鱼的摄食习性与饵料生物培育 1.1 匙吻鲟仔幼鱼摄食习性
刚孵化出来的匙吻鲟仔鱼,形如蝌蚪,卵黄囊较大,不具吻,有不能闭合的口裂,口下位,呈漏斗状并随身体生长而扩大。1周左右全长达3cm时,吻开始长出,上下颚方能活动,由于吻上有大量的感受器和电子接受器,多数人认为吻的作用是感觉食物。匙吻鲟的鳃耙长而薄,排列紧密,用于滤食食物[1,5]。刚孵出的仔鱼不能主动摄食,以卵黄为营养,能够被动吞食较小食物,待吻长出以后才具有主动摄食能力。
1.2 饵料生物培育
1.2.1 丰年虫的孵化
丰年虫休眠卵从市场购买,孵化装置为一普通塑料白桶(15L),内置一充氧的暴气头,靠近底部一侧嵌入一玻璃,以利于光线透入。每桶放入浓度为10‰~30‰的盐水10L、丰年虫休眠卵25g,在21~25℃水温条件下,约经过24小时的孵化,即可获得匙吻鲟仔鱼的开口饵料。初孵化出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充满卵黄,营养丰富,要及时捞出投喂。丰年虫具有趋光性,捞取时,先用黑布罩住孵化桶,以一白炽灯作光源放置于孵化桶底部玻璃处,诱引丰年虫集中于光源处而与卵壳分开,然后用虹吸法吸取丰年虫。
1.2.2 池塘培育浮游动物
培育浮游动物的池塘面积以1500m2为宜,水深1.5m左右,进排水方便,并配备1KW增氧机一台,在施肥培育浮游动物前10天,用600~800kg生石灰带水清塘。池塘消毒后,施足底肥,底肥可选用发酵好的畜禽粪和青草等有机肥,按2kg/m2混合堆放于池塘一角,肥力减退时,可翻动底肥,也可视饵料生物密度多少而追施粪肥、豆浆。培育期间应定期加注新水,施用少量生石灰,以补充钙肥、调节水质,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培育浮游动物的时间宜控制在匙吻鲟开口前7天左右进行,以保证轮虫出现的高峰与匙吻鲟开口一致,尽量满足吻鲟仔鱼开口饵料的适口性。 2 仔鱼培育 2.1 仔鱼培育池
仔鱼培育池为一传统孵化缸,直径0.6m、深度0.5m,缸口有一圈用80目筛绢布做成的防逃网。底部进水,上部溢排水。由于匙吻鲟仔鱼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作水平游泳,只能垂直游动,水流的顶托作用,可以减少仔鱼的能量消耗。水流量的大小可根据仔鱼的放养密度和鱼体大小调节,流量控制在8~12L/min范围之内。
2.2 仔鱼放养
5月受精卵运抵养殖场时,已全部孵出,其包装袋内的水温为24℃,经过3小时的水温适应和“缓苗”过程,放入仔鱼培育池,池水的水温在仔鱼培育期间稳定在21±2℃。放养密度开始时按5千尾/m2,逐步分稀,至仔鱼培育结束时按2千尾/m2。
2.3 饵料投喂量及投喂次数
仔鱼放入培育池几小时后,经短暂的适应,即投喂市售的人工鱼用微粒子饵料,规格为S1(粒径≤250μm)、S2(粒径≤480μm),投喂量按0.5g/千尾*天~1.0g/千尾*天,每天分10次投喂。仔鱼培育期为1周左右,前3天投喂S1,辅以人工孵化的丰年虫和80目分样筛过滤的浮游动物(主要为轮虫),后4天投喂S2,并辅以60目分样筛过滤的浮游动物(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保证仔鱼培育池生物活饵料不少于100个/ml为宜。
2.4 日常管理
由于仔鱼放养密度较高,加之仔鱼培育池饵料的密度较大,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随时监测溶氧,用较细的吸管虹吸底部的粪便和残饵是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3 幼鱼培育 3.1 幼鱼培育池
幼鱼培育池为一圆形白盆,玻璃钢质地,直径1.6m,高0.5m,盆壁进水阀控制进水,中央为一直径为30cm圆柱筒,圆柱筒上有防逃网罩,在盆底的圆柱筒基部连接一塑料软管,用以排水和调节盆中水的高度,水的流量大小可随幼鱼密度和鱼的规格,从10~15L/min任意调节。沿盆壁进水,造成环形水流,粪便和残饵在向心力作用下,可通过排水管排出,圆柱管上的防逃网罩的网目要逐渐变小,从开始时60目至结束时20目。
3.2 饵料投喂及日常管理
仔鱼经7~10天的培育后,应转至幼鱼培育池,幼鱼的放养密度从1000尾/m2逐渐分稀至500尾/m2。幼鱼培育期为15天左右,在幼鱼培育的前6天,用人工微粒子饵料,每2天更换微粒子饵料规格S3(粒径≤750μm)~S5(粒径≤1400μm),投喂量按1.5g/千尾.天~7.0g/千尾.天,分6次投喂,辅以40目分样筛过滤的浮游动物,但数量就明显少于仔鱼培育期。在幼鱼培育后期,完全用人工颗粒饵料,日投喂量按幼鱼体重的8%~10%分6次投喂。投饵前关闭水阀,待池水静止后,沿盆壁均匀缓慢投喂。
每天勤洗防逃网罩,保持进排水通畅,注意水温及溶氧变化,及时用虹吸法吸去池底粪便、残饵,防止水质恶化。观察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及饵料规格,及时分池,降低密度。 4 小结与讨论 4.1 匙吻鲟刚孵出的仔鱼,平均全长8.05mm,经过25天的饲养,平均全长达72.2mm。放养4500尾,成活3700尾,成活率达82.2%。
4.2 匙吻鲟在卵黄囊消失之前,仔鱼的食性属被动吞食饵料的混合营养阶段,饵料只有在其游动过程中被“碰到”才能被其摄食,因此保持仔鱼培育池中高密度的饵料,增加了饵料与口裂的接触频率,尤其是人工微粒子饵料,先浮后沉的仿生特点,是仔鱼开口驯食的关键一环,也是匙吻鲟仔幼鱼集约化养殖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4.3 匙吻鲟在缺乏食物、密度过大、光线过强等情况下,经常会互相咬尾,因此保证过量或充足的食物、控制合理的密度和较弱光照(散射光)的环境,可以避免匙吻鲟幼鱼互残咬尾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4.4 用人工饵料培育匙吻鲟仔幼鱼,每天可长2.89mm,其生长速度可达到美国本土的最好水平[2],这种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以及食性易驯化等特点,使匙吻鲟完全依靠人工饵料养殖成为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