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之一

2025-2-11 22:36|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8| 评论: 0

摘要: 我县因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养殖种类多,鱼类生长期长,市场较大等优势,海水网箱养殖已颇具规模,1996年以来,鱼病泛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水鱼养殖业的发展,经过几年对海水鱼病害防治的摸索,形成了一套较有效的海 ...
我县因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养殖种类多,鱼类生长期长,市场较大等优势,海水网箱养殖已颇具规模,1996年以来,鱼病泛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水鱼养殖业的发展,经过几年对海水鱼病害防治的摸索,形成了一套较有效的海水鱼病防治措施,并逐步建立起疾病的防御体系。

一、苗种选择

选择健壮、无病无伤、“顶水”强的种苗;放养规格大的种苗有较强的抗风、抗浪等适应能力;适合放养规格为,石斑鱼10cm、海鲡军曹鱼12cm、尖吻鲈8cm、红鳍笛鲷7cm、胡椒鲷7cm。

二、苗种下海前消毒、免疫

整个养殖过程中,苗种的消毒免疫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目前大多海水鱼苗种需进口,且由于苗种检疫防疫制度不完善,苗种经过长途运输,难免损伤体表,有的甚至带有病原体。故须对鱼种进行消毒,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常用苗种消毒药物及浓度注:目前国内对海水鱼疫苗的研究还很落后,日本对雄章鱼注射疫苗防治虹彩病毒,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苗种驯化及投饵

由于长途运输和新环境的改变,苗种2~7天内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如自然海区捞或钓的芝麻斑5~7天摄食少,长途运输的白鲳苗2~3天摄食差;故应慢慢调节鱼种的摄食,一日三餐,投饵均匀,照顾体质较弱的苗种,投饵量掌握在鱼种有3~4成饱即可;苗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摄食量逐渐增大,投喂新鲜无变质的下杂鱼,日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30%~40%,鱼种有7~8成饱即可,一日二餐,下午比早上投多些。高温季节,气压低,水中溶氧少,鱼种吃至6成饱即可。为了加强鱼种的营养,提高抗应激能力,可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鱼苗经过中间培育,再下鱼排,可以提高成活率;尖吻鲈、紫红笛鲷经过中间培育可以提高25%~30%的成活率。

四、养成管理

1.采用定质、定量、定时的投饵方式。

定质:投喂新鲜无变质的下杂鱼,保证饵料的质量,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先用粘合剂混合均匀,再拌入饵料,从打肉机随饵料一起搅出;定期投喂药饵,制作方法同上,预防疾病。

定量:鱼类各阶段的日投饵量都不同,以鱼吃至八成饱为宜;投喂量过多,则鱼类耗氧量高,在网箱养殖这种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方式下,较易造成缺氧;高温季节,气压低,水中溶氧少,鱼吃至6—7成饱即可。鱼的摄食量视水温、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温低、天气闷热少投。

定时:高温季节时,气候炎热,水温高,应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投饵,此时,气候凉爽,水温低些,鱼摄食量大;春、秋、冬季节,水温较低,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投饵,此时,水温较高,鱼摄食量大。

2.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检查网箱是否无损:检测海水pH值、溶解氧,做好记录,分析和预测病害的规律性;注意季节变换及流行病的到来,做好预防措施。经常清洗网箱,随着鱼的生长,换合适的网目,以利于水体的交换。

五、疾病防治

1.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病原: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症状;主要感染幼鱼,病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病鱼拒食;无较好的治疗措施,预防有一定的效果。笔者曾对美国红鱼鱼种(6~8cm)的预防取得一定效果。预防方法:A20ppm的聚维酮碘浸泡5~10分钟;B聚维酮碘与大黄鱼等抗病毒中药用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5~7天。

2)淋巴囊肿病

病原:鱼淋巴囊肿病毒: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念珠状物,病灶的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粉红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对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降低商品价格。流行季节,18℃~30℃可见此病。海鲡鱼军曹鱼0.5公斤以下此病常见,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A20ppm的聚维酮碘浸泡5~10分钟;B聚维酮碘拌入饵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5~7天,一日一次。

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感染;症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体表有一层“棉状物”,常见不耐寒的品种,尖吻鲈、紫红笛鲷、石斑鱼等;流行季节12月~翌年4月。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5~10分钟;B)氟哌酸50mg/公斤鱼;C)痢特灵60~80mg/公斤鱼,连续投喂4~6日,一日一次。可治愈此病。

3.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挠杆菌;症状:病鱼体黑,拒食,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鳃弓、鳃耙缺损,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开口,俗称“开天窗”;病鱼7天内死亡。季节更换易发生,常见病。防治方法:A)呋喃西林5ppm,淡水浸泡5~10分钟;B)季胺盐碘2~3ppm,淡水浸泡5分钟;C)配合投喂氯霉素40~70mg/公斤鱼;D)氟哌酸50mg/公斤鱼,严重者可使用恩诺沙星;连续投喂3~5天,一日一次。

2)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病鱼食欲减弱,肛门红肿,肠道无食物,充血发炎;防治方法:A)投喂新鲜无恶臭的饲料鱼;B)投喂大蒜素30mg+磺胺二甲基嘧啶50mg/公斤鱼;C)投喂痢特灵70~90mg/公斤鱼;D)土霉素100mg/公斤鱼,连续投喂4~6天,一日一次。

3)溃疡病

病原:主要是弧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独游,眼睛发白,皮肤溃烂,一般在鱼体的躯干部,病灶处开始发白,逐渐充血有炎症,后病灶变白色。常见病,全年可见。防治方法:A)聚维酮碘PVP—Ⅰ20~30ppm浸泡5~10分钟或季胺盐磺2~3ppm浸泡5分钟;B)配合投喂四环素70~9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C)氟哌酸50mg+多种维生素/公斤鱼,连续投喂3~5天,一日一次。

4)烂尾病

病原:屈挠杆菌;症状:尾柄处刚开始有一小白点,后逐渐扩大,整个尾柄烂掉。高温季节常见。防治方法同溃疡病。

5.寄生虫性疾病

1)石斑鱼孢子虫病

病原:孢子虫寄生所致;症状:病鱼体表无异常,腹部肿大,解剖可见小黑颗粒连接,形成一大块“黑状物”,刺破“黑状物”,内为白色,镜检,见有大量的孢子虫有可能是匹里虫,需进一步分类;“黑状物”可胀破鱼的腹部,病鱼死亡;石斑鱼孢子虫病对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影响市场价格。5cm以上鱼种可见寄生。目前仍无防治措施,在选种时应注意。

2)海水小瓜虫病,又称刺激隐核虫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症状:刺激隐核虫寄生在鱼的鳃、鳍、皮肤、口腔等处,大量寄生时鳃部粘液增多,体表布满了小白点,也称白点病,传染快,死亡率高,3~5天可造成80%的损失。水温20℃~26℃常见此病。半咸水池塘养殖黄鳍鲷注意防治此病。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0~15分钟;B)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10ppm,淡水浸泡10~20分钟;C)醋酸铜5~10ppm,淡水浸泡10分钟;D)配合投喂抗菌素,氟哌酸50mg/公斤鱼;E)土霉素100mg/公斤鱼或痢特灵80mg/公斤鱼,连续投喂2~4天。

3)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体表;少量,无影响,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造成死亡。广东、海南全年可见此病。防治方法与海水小瓜虫病相同。

4)瓣体虫病

病原:瓣体虫;症状:病鱼体黑,浮于水面离群缓慢游动,呼吸困难,鳃、鳍、皮肤粘液增多,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病情严重时白斑连成一片,又称白斑病。高温季节常见。防治方法与小瓜虫病同。

5)指环虫病

病原:指环虫;症状:虫体沉在网箱下缓慢游动,呼吸困难,鳃丝肿胀,鳃组织受到破坏,很易引起烂鳃,危害较大。高温季节较易感染此病。主要寄生在5cm以上的鱼种。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5~20分钟;B)敌百虫挂袋,做法:用铁钉在敌百虫瓶底打两个洞,在网箱对角挂两瓶敌百虫;C)配合投喂咪唑类药物+维生素C+复合矿物元素2~4天;D)注意烂鳃病的发生,如有,防治方法与烂鳃病同。

6)本尼登虫病

病原:本尼登虫;症状:病鱼摄食减弱,鱼体因寄生本尼登虫摩擦网箱使鳞片脱落,皮肤溃疡,用淡水浸泡病鱼,有大量虫体脱落,有的甚至达上千只:传染快,死亡率高。流行季节,9~11月,水温21℃~27℃。防治方法与指环虫病同。但要注意溃疡病的发生;如有,防治方法与溃疡病同。

6.藻类引起的疾病

淀粉卵鞭虫病

病原:眼点淀粉卵鞭虫;症状: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鳃有许多小白点,粘液增多,呼吸困难,拒食,磨擦网边,易使病鱼感染烂鳃病和溃疡病;主要危害鱼种,死亡率高;常见于高温季节。防治方法与海水小瓜虫病同。

7.营养性疾病

主要由于长期投喂不新鲜的冰鲜饵料鱼所致,造成脂肪肝、黄花鱼的打转病等营养性疾病;预防措施,投喂新鲜下杂鱼,经常在饵料中添加多维、复合矿物元素。

六、小结与体会

1.目前,我国对海水鱼疾病病理的研究还很滞后,日本、挪威注射疫苗来防治海水鱼疾病早已用于生产,而我国海水鱼类的疾病主要依靠抗菌素与化工原料,部分使用中草药,对一些发现机理不明或病毒性疾病,无特效药;使用中草药对病毒性疾病防治有一定效果。有关研究部门应着手联合研究,研制出广谱、高效、无毒无公害的“绿色渔药”;研制出细胞水平的疫苗。对我国网箱健康养殖以及海产品的出口有重要意义。

2.很多养殖技术借鉴于淡水养殖的经验;而海水网箱养殖难管理、难操作、用药难等缺点,又不同于淡水养殖,故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海水养殖的模式。

3.养殖者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养殖户滥用、乱用药物,不对症下药,在沿海养殖区域内大有人在;造成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有的养殖户用了最新的人用药,如先锋6号,且剂量大了几倍,不能不使人忧虑。

4.提高养殖户“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防病意识。在流行疾病到来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生。

5.使用药物时,注意鱼对药物的敏感性,特别是使用杀虫药物,应做药敏试验。黄花鱼在水温20℃~30℃时对铜离子、氯离子的敏感性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之二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

青岛市黄岛区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西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养殖至今已突破6000网箱,养鱼300多万尾,养殖品种有鲈鱼、黑鲪、大黄鱼、真鲷、黑鲷、红鱼、牙鲆等十多个。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鱼病也相应加重,给养殖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此,1999年我们承担了青岛市有关部门安排的海水鱼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经过一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鱼病的种类和防治

(一)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肠炎:鲈鱼、真鲷、黑鲷鱼苗、成鱼均有发生。

症状:病鱼不摄食,腹部膨胀,轻挤腹部有白浊物流出。解剖发现肠里无食物,肠道脓肿,腹腔有积水。主要发生在8—9月高温期,可引起鱼大批死亡。

防治措施:(1)饲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每公斤饲料添加1.5克,连喂5—7天;(2)投喂新鲜的小鱼虾;(3)网箱周围挂漂白粉药袋,3天以后死亡数量减少,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2.细菌性突眼病:发生于真鲷。

症状:病鱼一侧或两侧眼部向外突出,严重的眼内出现气泡,眼睛脱落。镜检眼睛发现大量弧菌。

防治措施:110ppm的白霉素浸泡30分钟,连用3次。2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克,连喂5—7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1.车轮虫寄生:发生于越冬鲈鱼。

症状:鳃粘液增多,鳃丝颜色变淡、不完整,病鱼体发暗,游动缓慢或失去平衡。镜检鳃丝发现有小型车轮虫。此病可导致鲈鱼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CuSO4浸泡病鱼30分钟,水温降至1℃时,浓度增加至8ppm。浸泡时同时加白霉素10ppm或氯霉素5ppm。浸泡后症状较轻的陆续恢复正常。

2.隐核虫寄生:发生于鲈鱼、黑鲪。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暗,鳃部粘液增多,鳃丝颜色变淡,有小白点。镜检发现有隐核虫寄生。

防治措施:用10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10分钟,或用淡水浸泡20分钟,浸泡时加上5—10ppm的氯霉素。浸泡后绝大部分恢复正常。

3.双阴道吸虫寄生:发生于鲈鱼、真鲷、黑鲪。

症状:病鱼离群,鱼体色泽暗淡,有的失去平衡,鳃部粘液增多,腮丝变淡,有褐色斑点。镜检发现有双阴道吸虫。

防治措施:用淡水或8%的盐水或10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10分钟,均可使虫体脱落。

4.锚头虫寄生:发生于黑鲪。

症状:病鱼离群,鱼的吻部,鳍膜及鳃部,寄生体长1—2mm的寄生虫。寄生数量多时,呈绒毛状。这些寄生虫破坏鳃的上皮,引起鱼的继发感染,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的敌百虫浸泡10分钟,或用10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10分钟,都可使虫体脱落。浸泡3天后,病症较轻的鱼即可恢复正常。

5.淀粉卵甲藻寄生:发生于河豚、真鲷鱼。

症状: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离群游动,吻部出血,鳃部粘液增多,颜色变淡并有白色斑点。镜检可发现鳃部、鳍及皮肤表面生有大量黑色的淀粉卵甲藻营养体。此病可引起鱼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每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0.7ppm浸泡30分钟,连用3天,或用淡水浸泡30分钟,隔天洗一次。

(三)营养性疾病

黄脂症:发生于鲈鱼、真鲷和河豚。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暗淡。解剖发现肝部块状黄变,胆管黄绿色膨大,腹部脂肪块状黄变。

防治措施:投喂鲜饲料,并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可缓解病状,但痊愈困难。

(四)病毒性疾病

1.淋巴性白血病:真鲷患此病。

症状:病鱼失去食欲,多在水面游动,死后沉底。极度贫血,体色白化,呈灰至灰白色,鳃的颜色由浅红到白色,肝脏多呈绿肝,或由暗红色变成粉红色、褐色斑纹。多在低水温期流行。

防治措施:初步认定由病毒引起,受孤菌继发感染,出现溃疡症。可用抗菌素预防,投喂复合维生素。

2.淋巴囊肿病:真鲷、鲈鱼发现此病。

症状:病鱼头部、躯干皮肤、鳍及尾部附生单个或成群的小珍珠状或水疱状肿胀物。病鱼的淋巴囊肿不成集团,而成分散状,周围有发达的黑色素细胞,外呈小黑点状,感染率可达30%。此病易受细菌继发感染,高水温期流行,不致死,病毒自囊肿破裂处散出或感染其他鱼。

防治措施:可用防治细菌病方法处理,目前尚无其他好的治疗办法。

二、讨论与建议

目前,网箱养鱼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大多限于内湾养殖,局部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物过多,造成水流不畅,海水交换差;陆岸各种污水、废油排入海中造成污染,加上养殖单位对鱼病预防认识不足,及鱼排上的生活垃圾、死鱼没有及时送到岸上掩埋,过量投喂小杂鱼,残饵沉积,使海区各种病原体大量繁殖,一到高温季节,导致鱼病蔓延。为使海水网箱养鱼健康发展,建议开拓新的海水鱼网箱养殖海区,积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加强宏观管理,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布局,促进海域水流通畅,改变投喂量,加强残饵及死鱼、病鱼的管理,减少鱼病发生;加强废水、垃圾管理和陆域污染物的控制管理,改善海域水质环境。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上一篇:鲈类的养殖下一篇:家鱼池套养乌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