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的常见病防治

2025-2-9 16:1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9| 评论: 0

摘要: 近年来,乌鳢养殖频频出现鱼病,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因此,如何防治乌鳢疾病,是目前发展乌鳢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乌鳢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有:鱼体受伤、水质不良、投饵不当、水温过高等引起的。其常见病 ...
近年来,乌鳢养殖频频出现鱼病,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因此,如何防治乌鳢疾病,是目前发展乌鳢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乌鳢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有:鱼体受伤、水质不良、投饵不当、水温过高等引起的。其常见病有:

  1.水霉病。因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其症状是发病初期鱼体表局部灰白色,严重时体表像披棉絮状,病灶处充血或溃烂。鱼离群独游,身体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其流行特点:该病发生在乌鳢的各个生长阶段,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当鱼体受伤,水质不好时更易发生。

  防治措施是:拉网操作和运输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体受伤必须用3%~4%食盐水浸洗消毒。放养鱼种规格大小一致,并保证饵料充足。

  2.腐皮病。因鱼体受伤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其症状是发病部位不定,病灶溃烂、红肿,严重时出现断尾,口腔、头部溃烂,不久即死亡。流行特点是每年4~5月份开始发病,5~6月份,当水温达20~25℃时,是腐皮病的高发季节,各种规格的乌鳢均可发病。  防治措施是:定期用1g/m3漂白粉或0.3g/m3强氯精全池泼洒预防。

  3.腹水病。由于水质恶化,费氏枸椽酸杆菌大量滋生,鱼体感染发病。其症状为病鱼鳞片竖起,似“松果”,眼球外突,皮下积水,肌肉红肿,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流行特点是此病主要发生在7~8月份的高温季节,发病急,3~4天即可死亡。防治措施是:保持水质清新,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发现此病即时投喂药饵。100千克鱼用新诺明或卡那霉素6克拌饵投喂,三天一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痊愈。

  4.烂鳃病。因寄生中华鳋或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发生烂鳃。其症状为鱼体发黑,独游水面不怕人,鳃部黏液增多,鳞片红肿或灰白色。流行特点是:此病多流行于5~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可发生,寄生虫性烂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细菌性烂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发病快,危害性大。

  其防治措施是:寄生虫性烂鳃病可用0.3g/m3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一次,有较好的疗效。细菌性烂鳃病用1g/m3漂白粉或0.3g/m3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杀菌,同时投喂药饵。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